译文:
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注释:
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乏”、“独醒”、“迷津”等词语,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迷茫。在这样的情绪下,诗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于是他向路人询问道路。这时,诗人的情感和景物相互交融,他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里的春色代表着希望和生机,红杏出墙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未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以问路为线索,通过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两首诗都是苏轼在旅途中写的,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光和生活的热爱。第一首诗主要写景,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和农家春景,展现了诗人眼中的美好世界。第二首诗则着重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整篇诗歌通过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两首诗都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给人以愉悦和欢乐的感觉。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整篇诗歌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新城道中二首》鉴赏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诗中主要写了清晨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首先,诗人准备出门旅行,清晨的东风和雨声给他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诗中提到了“檐间积雨”,说明春雨下了多日,但是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的阴影也一扫而光。这表明诗人将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也预示着他旅途的顺利和愉悦的心情。
接着,诗人出门后看到了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山,朝阳升起,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诗人还描述了春光明媚的景色,如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垂柳和清澈的小溪。这些景色和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构成了一幅生动、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诗人的心情愉悦,所以他将眼中看到的景物赋予了主观色彩,认为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最后,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使他乐不可支。他描述了这个人家的生活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描写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对俗务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展现了作者的欢乐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色彩和谐,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同时,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对俗务的厌恶和对自然的追求。
《新城道中二首》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