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
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注释:
尊:同“樽”,酒杯。
浑欲:简直想。化工:指自然的造化者。
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一剪梅·中秋无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九年到宋光宗绍熙三年期间,即公元1182年到公元1192年,闲居带湖的情景。具体的年份已无法考证。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感到自己无法为国家尽忠,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心中充满了无望和悲愤。他将这种情感全部倾注在了对“月”的思考之中,并通过这首词来表达出来。 《一剪梅·中秋无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之夜,身处丹桂丛中,月光倒映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的闪光。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难通,信也难通,只能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赏析中指出,上片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起首两句逆入,回忆起先年中秋的美好情景,桂花飘香,月光倒映在酒杯中,表达了欣喜之情。接着,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但却不见明月,原因是雨夜的缘故,写出了赏月而不得的沉闷和遗憾之情。
下片写出了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词人企盼中秋之月,表达了急切的心情和深深的遗憾。他想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对待他如此,但路难通,信也难通,写出了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奈和怨恨之情。最后,词人只能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表达了孤苦之状。
整首词将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流畅,婉曲蕴藉,充满了韵味。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抒发了英雄末路之叹。
《一剪梅·中秋无月》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