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造了八阵图,使你获得了永久的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的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指吞并吴国的计划失败。
《八阵图》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766年夏天,杜甫搬到了夔州居住。夔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这里有一座武侯庙,庙内供奉着蜀国的名将诸葛亮。而夔州的江边还有一幅八阵图,据传说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在夔州江滩上所布置的。杜甫一直以来都非常景仰诸葛亮,对这些古迹充满了敬意和向往。因此,他用了很多笔墨来记录和歌颂这些古迹,表达自己的情感。《八阵图》就是他其中的一首作品。 《八阵图》创作背景详情»
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和遗憾之情。诸葛亮虽然建立了盖世功绩,但却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这是作者所感到的“遗恨”。通过“江流石不转”,作者将诸葛亮的遗志与八阵图的遗址相联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整首诗的结构上,前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和遗憾之情。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八阵图的描写,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统一大业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八阵图》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