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连:通、到。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旧识。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作者从夔州出发,游历了三峡地区的一些古迹。他先后参观了宋玉的宅邸、庾信的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和武侯祠等地。在这些古迹中,作者对于古代的才士、美女、英雄和名相们深感敬仰,于是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这一组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而本首诗则是这组诗中的第三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人。紫台,即紫微台,是古代天文学中指代北极星的地方,连朔漠则是指北方的辽阔荒凉之地。诗人通过描绘昭君离开紫台,来表达她离开故乡的遭遇和孤独。而青冢则是指昭君的坟墓,向黄昏则是指她的坟墓面向夕阳西下。这两句通过对昭君的离散和孤独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悲惨遭遇。
“故国神游多苦颜,满眼风光异乡骚。”这两句写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异乡的不适应。故国神游,指昭君在异乡的心灵漂泊,多苦颜则是指她的痛苦表情。满眼风光异乡骚,则是指她对异乡的陌生和不适应。这两句通过对昭君内心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她的思乡之情。
“万里乌蓬一日还,千秋玉漏无时响。”这两句写昭君虽然身在异乡,但她的魂魄仍然要回到故乡。万里乌蓬一日还,指她的魂魄可以在一天之内穿越万里回到故乡。千秋玉漏无时响,则是指她的魂魄在故乡等待了千秋,却始终没有回来。这两句通过对昭君魂魄的描写,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的描写,展现了她的悲惨遭遇、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人通过借用昭君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爱国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