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注释:
崚嶒:高耸突兀。
九节杖:《刘根外传》中提到,汉武登少室时,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说:“此食日精者。”《真诰》中也提到杨羲梦见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中记载,明星玉女居住在华山,服用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臼,称为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中还有一匹玉女马。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中提到,车箱谷,又称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入其中,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得雨水。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望岳三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简析主要分析了《咏华山一首》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但与他年轻时的作品相比,这首诗表达了失意之情。作者经历了天宝乱,历经忧患才得以重返朝廷,但因宰相房琯的失败而被贬谪。作者在中年时一直经历着艰辛,因此诗中流露出了失意徬徨的感觉。作者表达了自己渴望登山的愿望,但用“安得仙人九节杖”来诘问,表明了这个愿望难以实现。这可以比喻作者渴望报国却无门可报的心情。诗中还描写了作者对攀登华山的预期,但这只是作者的幻想和自我安慰。作者虽然怀有抱负和理想,但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实现。最后,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宦途的厌倦和对凉爽的渴望。作者希望在热闹中找到凉爽以治愈内心的创伤。将华山之顶与白帝之居相比,更凸显了作者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失意和徬徨。 《望岳三首·其二》简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