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江畔独步寻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让人感到懒洋洋的困倦,我依靠着和煦的春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一丛丛盛开的桃花仿佛无人照料,你喜欢深红色的桃花,还是浅红色的桃花呢?
《江畔独步寻花》译文二详情»
这组诗作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创作的,大约是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的春天。在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成了自己的草堂。第二年春天,当花朵盛开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锦江江畔散步欣赏花景,并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畔独步寻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针对一首名为《独步寻花》的诗歌的。诗中的第五首描述了作者在黄师塔前观赏花朵的情景。
首先,诗中明确了观花的地点,即黄师塔前的江水东边。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倦态,表示春天的温暖使人容易感到懒倦,因此他依靠微风来稍作休息。然而,这种倦态并不妨碍他更好地欣赏花朵,特别是那些“桃花一簇开无主”的花朵。诗人用了多次重复的“爱”字来形容这些花朵,表达了他对深红和浅红色花朵的喜爱之情。这些花朵开放得自由自在,尽情地绽放,给人一种绚烂绮丽的感觉,使整首诗如锦似绣。
通过这篇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倦态和花朵的美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花朵的热情。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美丽的意象,给人一种愉悦和享受的感觉。
《江畔独步寻花》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