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快快走上西楼,别等上天散放的浮云遮住了明月。请把纤细柔美的歌女请来,吹奏一首乐曲,驱散云彩。打开云彩遮挡的月宫如此清冷,是谁造就,好可怜这经玉斧修饰的明月。问嫦娥:你在这冰冷的月宫可否有愁?头发已花白。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注释:
寄远:寄语远人。就词意看,这个远人可能是词人眷恋过的歌舞女子。
“但唤取”两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吴殊中秋赏月事。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横管:笛子。
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玉斧修时节: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
“问嫦娥”两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丰商隐《嫦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令:即孤零。
“云液”四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云液满:斟满美酒。琼杯:玉杯。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两句:叹明月十有八九津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之意。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两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承别:别样看待。
《满江红·中秋寄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辛弃疾创作《满江红·中秋寄远》的背景。这首词是在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创作的,当时辛弃疾担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通判。词中的女子身份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是与辛弃疾有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即辛弃疾的情人;另一种说法是她是辛弃疾的妻子。 《满江红·中秋寄远》创作背景详情»
中秋月的怀念之情。接着,词人又以“明月几时有”为引子,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人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语句,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与对天地的疑问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哲思。词人在思念之中,又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痛苦。最后,词人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祝福语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整首词以中秋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的美丽和词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人对歌舞女子的深情厚意。词人通过借月写意,传递了自己对歌舞女子的怨尤和不舍之情。整首词情感起伏有致,意境空灵深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词人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整首词既展现了词人的飞扬意兴,又表达了对人生离别和无常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满江红·中秋寄远》鉴赏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