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
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
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待:打算,想要。
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
束:夹峙。
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卸:解落,卸下。
缆:系船用的绳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担任福建安抚使的经历。根据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推测这首词是在辛弃疾被主和派陷害而被撤职时创作的,但实际上是在他在福建任职期间创作的。在途经南剑州时,辛弃疾登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双溪楼,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创作背景详情»
《过南剑双溪楼》是辛弃疾的一首杰作,通过对南剑州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南剑州位于宋代的延平,属于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两条河流环绕左右,而双溪楼正好位于两条河流交汇的险峻处。要将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描绘得传神,颇为不易。然而,辛弃疾紧紧抓住了它最具特征的一点,即“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峰。山峰和剑融为一体,正好与作者的身份相契合。诗的开头,辛弃疾以将军从天外飞来的姿态,将高楼入云、奇峰千丈的景象描绘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自己作为生在宋室南渡时期,以一身力量支撑东南半壁,恢复神州的怀抱,这种雄浑的气势也隐约蕴含在词句之中,展现了辛弃疾的卓越才华。
接下来的几句诗,辛弃疾将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融合在一起,以“我觉”二字为引子,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诗人转向“燃犀下看”,想要一探究竟。通过“风雷怒,鱼龙惨”这两句,辛弃疾将诗的气氛从静止中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跳跃着虎虎生气。
在诗的后半部分,辛弃疾以盘空硬语的方式描写了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有韧性,展现了辛弃疾炼字的高超技巧。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激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最后,辛弃疾以淡静之词“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勉强抑制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年过五十二岁,任福建提举,他用淡静的词句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过南剑双溪楼》通过对南剑州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辛弃疾以雄浑的笔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身份融为一体,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南剑州的赞美,也是对辛弃疾自身的表达和思考。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详情»
组统一的力量。最后一句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抗敌事业的渴望和期待。整个上片通过清晰的线索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存亡的关切和对于统一力量的渴望。
下片则是以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于时局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静谧和宁静,与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困居高卧,隐退思考。这种消极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对于爱国抗敌力量的打压,使得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无法实现,这也导致了辛弃疾的隐退思想的产生。
整首词的特点在于线索清晰,表达直接。作者通过对于景物的描写和对于自己处境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存亡和统一力量的关切和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失望和无奈。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二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