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远方的客人已经很久没到这里漫游,可是美丽的风景似乎专门为你保留。我们特意登上西楼吟诗赏月,何必去问今夜已是什么时候!我们呼唤出满天皎洁的月光,照见我们的心地像冰雪一样明透。我们的胸襟啊宽广浩荡,好似百川融汇奔流。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
原野上银白色的月光到处飘浮,天空高远更显得风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手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
注释:
和(hè)马叔度:和: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马叔度:稼轩友人,生平不详。月波楼:宋时有两个月波楼,一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阳。不知词人所游何处。
客子、君:皆指友人马叔度。
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
天宇:天空。
物华: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
不道:不料。
蕞(zuì)尔:微小。
决策:指北伐大计。
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赵长卿鹧鸪天词“睡觉扶头听晓钟。”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五年的秋天。当时,词人担任湖北转运副使的职务。在这个职位上,他有机会游览各地,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在这个秋天的某一天,他和好友马叔度一起来到了月波楼。
月波楼是一座位于湖边的楼阁,建在一片宽广的湖面上。楼阁高耸入云,俯瞰着湖水的波澜壮阔。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尤其是在秋天,湖面上的月光倒映在波浪之中,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词人和马叔度在楼阁中漫步,欣赏着湖水的美丽。他们心情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马叔度是一位词人,他对词曲有着深厚的造诣。在这个美景之下,他不禁感叹自然之美,决定写下一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词人开始思考如何写出一首与马叔度的词原韵相契合的词作。他观察着湖面上的月光,感受着湖水的波澜,思绪渐渐飘远。他想象着自己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飞翔在湖面上,与月光相伴。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好,决定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之中。
最终,词人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湖水和月光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词成为了他们在月波楼留下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词人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的一次美好经历。通过与好友一起游览月波楼,词人得到了灵感,写下了一首美丽的词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的美景和友谊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创作背景详情»
来消愁了。最后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词人对自己的自嘲和自省,他明白自己的雄心壮志可能无法实现,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轻易放弃。整首词以写景为引子,通过景物的描绘引发了词人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词人通过自嘲和自省,展现了他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整首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