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新开池戏作》原文赏析

  • nán
    ·
    xīn
    kaī
    chí
    zuò
  • [
    sòng
    dài
    ]
    xīn
  • sàn
    jīn
    chù
    guā
    chén
    beī
    juān
    juān
    liú
    shuǐ
    qīn
    jiē
    záo
    chí
    ér
    huàn
    yuè
    ér
    lái
  • huà
    dòng
    pín
    yáo
    dòng
    hóng
    jìn
    dǎo
    kaī
    dǒu
    yún
    hóng
    fěn
    zhào
    xiāng
    saī
    yǒu
    rén
    rén
    zuò
    jìng
    ér
    caī

原文: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相关标签:写景心情喜爱南歌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炎热的天气里,我散乱着头发,衣服也披在身上,坐在新开的池子旁边。在盘子里盛着用冷水浸泡过的甜瓜和李子。泉水慢慢地流过来浸到台阶上了。我凿了一个池子,叫月亮也到池子里来。

彩色画的房柱,在池子里频频地摇动。粉红色的荷花,在水里倒开着。在我身边的心爱的人,把池子当做镜子,照着自己香腮上搽着红粉,要和红莲花比赛看看,谁的脸色最红,谁最漂亮。

注释:浮瓜沉李:将瓜和李子等果品浸泡于池水之中,以求凉爽宜口。

画栋:画有彩绘的房柱,代指屋舍。

红莲花:粉红色的荷花。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纪念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主题是作者对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上片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夏夜池边纳凉的闲适之情。起韵写池,通过描写池水的特点和池边的情景,暗示了新池的存在。同时,也写到了作者在新池边纳凉的快意和方便。上片末韵则以轻巧的口吻点题,同时写到了因池见月的景象,运用了幽默的语言,增加了趣味。

下片主要描写了池中丰美的倒影,通过描写池水中的倒影,展现了空灵而优美的意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倒影,随波摇动,空灵不定。接着是粉色荷花的倒影,水面上开放的荷花和水中荷花的倒影相互辉映,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荷花在水中倒开。最后是一个打扮好的红妆美人临池照影的倒影,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个倒影,而是通过描写其实体来暗示池中必有其倒影。

整篇赏析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描写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新开小池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池水中倒影的赞美。同时,词中运用了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趣味和艺术性。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浣溪沙·赋清虚

宋代 辛弃疾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

宋代 辛弃疾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 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