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隐居在茅舍中,隐藏了我的行踪,与尘世相隔绝。没有人知道来看望我,白天我常常关闭柴门。年底的寒风非常冷,天空阴暗,整天下雪。我侧耳倾听,没有一点声音。放眼望外,已经皎洁明亮。寒气侵入我的衣袖,粗茶淡饭常常空设。房间里空荡荡的,显得凄凉。竟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高兴。我读过千年的古书,时常读到古人的高尚德行。我不敢攀附他们的高尚,只想守住贫穷作为我的气节。如果不走坦途大道,隐居躬耕又怎么算得上是愚笨呢?我在言外寄托了深意,志趣相合的人能够理解吗?
注释:癸卯岁:指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癸卯是天干地支的一种组合。从弟:指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陶渊明的《祭从弟敬远文》可知,他在义熙七年(411年)去世,年纪只有三十出头。他比陶渊明小约十五六岁。
寝迹:指隐藏行踪,隐居。衡门:用横木做的门,指简陋的居所。
邈: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
顾盼:即看顾、眷顾。莫:没有人。
荆扉: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翳翳:阴暗的样子。经日雪:整天下雪。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已洁:已经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我们的饭食常常是空的,没有食物放在面前。箪瓢:指箪食和瓢饮。箪:用竹子编成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谢:辞别。屡:经常。设:摆放。
萧索:冷落,荒凉。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遗烈:指古代英勇的事迹。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这首诗是他在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创作的,当时他已经三十九岁。在此之前的两年,也就是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乎曾经在江陵出仕,但因为母亲去世而返回家中。这首诗正是在他丁忧期间创作的。
丁忧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礼仪,当家中有人去世时,家人需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包括工作和社交,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陶渊明在丁忧期间选择了回到家中,远离尘嚣,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首诗正是在他丁忧期间,他对家居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的产物。
这首诗以陶渊明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批判。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类行为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这首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是一位生活在东晋时期的文人,他身处世事纷扰的环境中,只能选择隐居自求解脱。他的解脱之道,既保持了儒家的固守贫困的节操,又融入了道家的高居观世之情,但并不拘泥于儒家的迂腐,也不陷入道家的泯灭是非的境地。
诗中的“寝迹”四句,描写了陶渊明隐居家中,与世隔绝的情景。他四处寻找知己,却只能白天将家门紧闭。这并不是陶渊明本意要消极退隐,而是被黑暗的时局所迫。他与世隔绝的状态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安帝就住在离他很近的寻阳。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坚守的节操,使得他的隐居状态真正无人知晓,除了他自己以外。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了景色。景色中有着凄凄的寒风和翳翳的雪。寒风来自于岁暮,而雪则是因为经过了一天的阳光照射而变得轻淡。这四句中,风只占了一句,而雪却占了三句,可见雪是重点。接下来的两句“倾耳”,是这首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它们之所以妙在于其轻淡自然,既没有雕刻的痕迹,也没有雕刻的意图。陶渊明的笔触自然而生动,声音和色彩都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却看不到任何“工”的痕迹。相比之下,后来的诗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华丽和雕琢,而陶渊明却能以少胜多。
接下来的四句描述了寒气侵袭、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任何可以娱乐的东西。其中的“劲”字描绘了寒冷的状态,而“谢屡设”则以婉曲诙谐的笔触写出了贫困的生活,充满了达观的情趣。最后的“了无”一词,承上启下,将前后联系起来。
最后的八句是对于整篇诗的总结。诗中描述了屋内外一片严寒,事情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愉悦的。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就是借阅千载书,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其中的“遗烈”一词,透露出了陶渊明的激情。最后的两句“高操”,又以诙谐的方式掩饰了激情。有人认为这是对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等人的讽刺,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不愿为统治者之间的争斗而去牺牲自己的意思。陶渊明坚守固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尚,所以自嘲这种节操是“谬得”的。诗中的诙谐表达了坚贞和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所说的对于儒道精神的取舍与结合:既能明辨是非,又能坚守节操,而不陷入迂腐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对于世事的无奈和对于自由解脱的追求。他选择了固守贫困的节操,同时又保持了高居观世的情怀,展现了他对于儒道精神的独特理解和取舍。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