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注释: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阁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天寓居夔州西阁时创作的。当时,西川地区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战乱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同时,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给蜀地的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伤害。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先后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失落。他们是杜甫的知己好友,一同经历了风雨,共同追求理想。然而,他们的离世让杜甫感到无尽的悲伤和孤独。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感慨万分,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他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感叹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离散。他深深地思念起已故的好友们,回忆起他们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感叹着友情的珍贵和短暂。
于是,杜甫用诗歌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助冬天的凄凉和寒冷,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悲伤。他通过描绘冰雪覆盖的山川和凋零的花草,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友情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挚的表达,成为了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成为了杜甫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阁夜》创作背景详情»
远眺,看到了卧龙山的壮丽景色。卧龙山是夔州的一座著名山峰,也是杜甫流寓期间经常游览的地方。诗人用“卧龙”二字来形容山峰的雄伟壮丽,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境遇,他像一条卧龙,被困在这荒僻的山城中,无法展翅高飞。这两句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壮志豪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战士”二句,写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诗人看到山下的战士们正在奋勇作战,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英勇无畏。诗人对这些战士充满敬意,同时也对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这两句通过对战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关注和对战争的深思。
“心事”二句,诗人试图超越个人的感慨,追问人生的意义。他思考自己的境遇和历史的变迁,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人用“心事”二字来概括自己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命运的思索。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哀伤和壮情超然。诗人以自己的感慨为出发点,通过对时局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战乱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展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整首诗既有悲凉哀伤之情,又有壮情和超然之意,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阁夜》鉴赏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