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注释:
齐安郡:即黄州。唐代在天宝年间曾改州为郡。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尽日:犹终日,整天。《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毛传:“鸳鸯,匹鸟也。”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齐安郡后池绝句》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而著称。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这段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被人排挤,被贬为黄州刺史。这个职位虽然有一定的权力,但实际上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员。杜牧在这个职位上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842年四月到844年九月。
在这段时间里,杜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他被迫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京城,被迫与家人和朋友分离。黄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使得杜牧的生活变得孤独而艰苦。
其次,作为一个被贬谪的官员,杜牧在黄州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限制。他无法像在京城那样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无法参与到重要的政治决策中。这对于一个有着政治抱负和文学追求的杜牧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然而,正是在这段困境中,杜牧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黄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为题材,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和田园风光,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这些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杜牧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这段创作背景不仅让杜牧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让他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和成熟。他通过这段艰难的时期,不仅坚持了自己的文学追求,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才华。这段经历对于杜牧的后期创作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齐安郡后池绝句》创作背景详情»
但在这首诗中却相得益彰,互相衬托。禽鸟的动作和莺声的传来,更加突出了整个环境的宁静和幽寂。同时,诗中的微雨也是一种静寂的象征,它没有破坏诗中的景物,反而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层迷朦的色彩,使人感受到一种幽静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剪裁和组合的手法,使诗的布局错落有致,又融会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同时,诗中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通过明笔与暗笔的交错使用,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此外,诗中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通过禽鸟的动作和莺声的传来,突出了整个环境的宁静和幽寂。整首诗以其优美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使人产生了一种清幽而妍丽的美感。
《齐安郡后池绝句》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