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的景象。宋玉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人,他在《九辩》中表达了对秋天的悲凉之情,描述了行路者的凄惨哀楚和对陇水潺潺声的厌恶。此时,秋蝉在落叶中哀鸣,蟋蟀在枯草中不停鸣叫,喧闹不已。
在驿馆里,孤影只身,度日如年。秋风和露水变得寒冷,深夜时刻,胸中的愁苦更加深重。苍穹万里无云,银河中的皓月明亮。对着这样的景色,思念之情绵绵不绝,长夜里回忆往昔。那时虽未有功名,却在歌楼妓院等游乐之所中度过了许多时光。
美丽无限的京城,让我想起了年少时的欢乐时光,每天只想着寻欢作乐。还有许多狂怪的朋友相伴,遇到对酒当歌的场景就流连忘返。然而别离后,时光如梭,那些曾经的欢乐情景就像梦一般,前方一片迷雾。何时才能到达彼岸?都是功名利禄害得我如此憔悴,束缚了我。回忆过去,只留下了悲伤的容颜。滴漏的箭头轻轻移动,寒意渐浓,远处传来画角的呜咽声,余音袅袅。静静地对着窗户,熄灭青灯等待黎明,孤影只身彻夜难眠。
注释:
戚氏:词牌名,由柳永创作,属于长调慢词,《乐章集》收录在“中吕调”中。全词三叠,共212字,是北宋长调慢词中最长的一首,也可以说是柳词的压轴之作。
一霎:一阵。庭轩:庭院中有敞开的窗户的厅阁。
槛菊:栏杆外的菊花。井梧:井旁挺拔的梧桐古树。出自唐代薛涛的《井梧吟》:“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江关:可能指荆门,荆门和虎牙两座山(分别位于今湖北省枝城市和宜昌市)夹江对峙,古称江关,战国时属于楚地。
宋玉悲感: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在《九辩》中表达了对秋天的悲凉之情,描绘了行路者的凄惨哀楚和对陇水潺潺声的厌恶。
《戚氏·晚秋天》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据推测应该是在湖北江陵创作的。当时的作者柳永已经年过五十,被贬谪到荆南担任一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他的心情自然十分苦闷。这种苦闷的情绪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描写爱情和人生苦闷为主题,情感深沉,富有哲理。这首词中的“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一句,表达了柳永内心的悲伤和苦闷。
当时的柳永已经年过五十,他曾经是官场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但由于某种原因被贬谪到荆南,只能担任一个相当于县令的小官。这对于一个曾经有着辉煌过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和屈辱。他的心情变得沉重,充满了悲伤和苦闷。
在这首词中,柳永通过描绘江陵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他站在江边,眺望着远方的山峦,感叹着自己的命运。他感叹自己的悲伤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词以悲伤和苦闷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柳永内心的情感。他的心情沉重,但他并没有完全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通过词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柳永被贬谪到荆南担任小官的时期,他的心情苦闷,对过去的辉煌岁月充满了怀念,对未来充满了迷茫。通过对江陵景色的描绘,他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词创作的热情和才华。这首词成为了柳永创作生涯中的一颗明珠,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戚氏·晚秋天》创作背景详情»
将庭轩中的景物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他用“惹”字,表达了作者被景物所触动、所引发的情感。接着,他又写到“砌下落红,随人去也”,这里的“砌下落红”是对秋天的描绘,而“随人去也”则是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无奈。
中片是作者对自己的感慨和追忆。他写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迷茫。他在高楼上独自凝望,却看尽了天涯的路,这里的“天涯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无尽远方和未知的未来。接着,他写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自己为情所困、为爱所伤的坚持和无悔的表达。他用“衣带渐宽”来形容自己的憔悴,表达了他为了爱情而付出的牺牲和痛苦。
下片是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他写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对过去爱人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他在人群中寻找着曾经的爱人,却在回首时发现她已经消失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整首词以凄凉、孤寂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柳永以独特的笔墨和深刻的情感,创作出了一首凄美动人的词作。这首词不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柳永才子词人形象的生动写照。
《戚氏·晚秋天》鉴赏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