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红板桥头的秋天夜晚,月色映照着淡淡的雾气。堤边的垂柳倒映在水中,展现出一片碧色。重新回忆起当初分别时的情景,握住妻子的手,泪水不停地流下来。水中的波浪很急,隋堤很远,船帆被举起来。时间过得很快,可惜归期被阻隔。
现在春天快要过去了,柳絮渐渐飘起来。美好的景色总是无心欣赏。房门虚掩,只有一个小屏风,却没有心情去看。心中渴望回家,但恋人在哪里呢?漫长的夜晚很温暖,但谁能与我共享呢?与他深切的约定,他还记得吗?
注释:迷神引: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中吕调”。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三句六仄韵。
红板桥:有泛指和专指,泛指指红色栏杆的桥,专指指汴京顺天门外的板桥。从词中所写,可知其为专指。
秋光暮:秋天的夜晚。
烟:雾气。煦(xù):温暖;暖和。
寒溪蘸碧:寒冷的溪水像蘸了染料一样清澈。寒:微微的秋寒。
垂杨:即垂柳,古人将杨柳混称,所以称之为垂杨。
重(chóng)分飞:重新回忆起当初分别时的情景。分飞,分别。
隋堤:汴河的大堤,因为是在隋代修建的,所以被称为隋堤。
倏忽:突然,时间过得很快。
向期阻:怎奈归期却被阻隔。向,怎样。
花絮:柳絮。
孤负:辜负。孤,古同“辜”。
小屏:即小屏风,室内的陈设物,也有放在炕头的,称之为炕屏,可以映射人影。
仙乡:仙人所居住的地方,借指所爱者的居住地。
遥夜:漫长的夜晚。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情感真挚而著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雨霖铃》的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根据研究者的分析,柳永在秋季离开汴京的次数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少年时期远游时,另一次是在庆历四年自苏州赴成都经汴京时。然而,根据词中的描述“波急隋堤远”,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次南行的旅程。因此,可以推断出这首词是柳永在少年远游江浙地区的第二年春天创作的。
这首《雨霖铃》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雨天的景象,通过描写雨声、雨滴、风声等细节,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词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词人对逝去青春岁月的无奈和懊悔之情。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则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赞赏,也在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诵和演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和听众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创作背景详情»
通过对时间的描述,表达了思念之情的长久和无法实现的遗憾。下片则转到春日的洞房,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春日洞房”是相聚之地,“花开花落”是相聚之时。以下三句是相聚之景:春风拂面,花开如锦,水边小路垂杨成行,柳枝垂下,沾浸着温暖的碧水。明媚的春天、绚丽的花朵、温暖的溪水等意象,渲染着相聚的喜悦和幸福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以下二句、九字,直写相聚情景:“重逢时,携纤手、泪如雨”。这里的“携纤手泪如雨”与前面的“携纤手泪如雨”形似,但情感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分别时的悲伤和依恋,而后者是相聚时的喜悦和感动。女子眼中的男人再次紧紧地握住女子的“纤手”,泪水如雨落下。这是动态与悄思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深深的思念和爱意。整首词通过对时间和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分别和相聚的喜悦和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彼此之间心心相知之深和无怨的爱情。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