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汉字译文: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注释:我驾驶着船只在黄河上航行,秋水汇聚在远处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汉字译文: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注释:水与天相接的地方突然裂开,显露出繁华的城市,有无数的家庭和居民。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汉字译文: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注释:顺着水流前行,又看到城镇闪烁在眼前,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郊野上的桑树和苎麻。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汉字译文: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注释:回头望着我的故乡京洛,只看到浩渺的洪波远连云霞。
《渡河到清河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这首诗是他在居住在济州期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进行一次旅行,从济州渡过黄河,前往清河县城。这次旅行是他前期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他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的一次机会。
济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着壮丽的山川和宜人的田园。王维在这里居住期间,深受这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他常常漫步在山间,观赏着山水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这些美景和感受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这次旅行中,王维渡过了黄河,这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黄河的水势浩大,奔腾而过,给人一种壮丽和威严的感觉。王维在渡河的过程中,目睹了黄河的浩渺和澎湃,这种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最终,王维到达了清河县城,这是一个繁华的地方,有着热闹的市井和繁忙的人群。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山水间的宁静和平和。这种对比使他更加珍惜自然的美好,也让他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王维在济州期间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结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他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展示了王维早期作品的特点,即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了深情和哲理。
《渡河到清河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王维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中描绘了黄河下游的壮丽景色。作者乘船行驶在河上,视野开阔,因此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了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
诗的开篇两句“积水穷天涯”,表现出黄河的浩荡气势和开阔的景象。接下来的“天波忽开拆”两句,描写了从水天一色中开拆的缝隙中,看见了“郡邑千万家”,然后是城市和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了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接着的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
结尾两句描写了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发了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河下游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思想境界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态度,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这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下游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展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明朗风格和深邃、幽静的思想境界。
《渡河到清河作》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