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注释:
“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
肯数:岂可只推。邺下黄须儿:指曹彰,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引申为险阻、障碍。
《老将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段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37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在这一年,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的任务是出使边境地区。具体来说,他被派往凉州,担任河西节度使副使崔希逸的幕僚,担任节度判官的职务。
在凉州度过了一年的军旅生活期间,王维深入了解了士兵们的生活。他与各个将校交往,亲身体验了军队的内部情况。然而,他也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这些不合理之处可能涉及到军队的组织结构、军纪的执行、军事训练的方式等等。王维可能目睹了军队中的腐败现象,或者是军官们的虐待士兵行为。他也可能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比如资源的浪费或者是军费的滥用。
这些发现让王维感到不安和愤怒。作为一位文人,他对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他决定将这些不合理之处记录下来,并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批评。
因此,这段创作背景为王维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能够以文学的方式来呈现他对军队中不合理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这也为他后来的作品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使他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揭示社会的弊端,表达自己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老将行》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将的经历和遭遇。诗人通过描写老将的智勇才德和功绩,展现了他在青壮年时代的英勇和不平遭遇。老将一生东征西战,征战劳苦,功勋卓著,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最终被弃置,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生。诗人通过借用历史故事,暗示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和冷酷无情,揭露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第二段描写了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老将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他曾经有过后羿射雀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像生了疡瘤一样不利落。诗人以“杨”谐“疡”,照顾到了诗的平仄声调。老将被弃置后,他不得不自寻生计,种瓜于长安东城,并在路旁卖瓜。这表明老将的生活变得艰难,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赏识。
整首诗通过描写老将的经历和遭遇,揭示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和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诗人通过借用历史故事和典故,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首诗鉴赏了老将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统治者的不公正行为。
《老将行》鉴赏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