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原文赏析

  • guī
    sōng
    shān
    zuò
  • [
    táng
    dài
    ]
    wáng
    weí
  • qīng
    chuān
    dài
    cháng
    báo
    chē
    xián
    xián
  • liú
    shuǐ
    yǒu
    qín
    xiāng
    hái
  • huāng
    chéng
    lín
    luò
    mǎn
    qiū
    shān
  • tiáo
    sōng
    gāo
    xià
    guī
    lái
    qiě
    guān

原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山水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木丛生的沼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
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带:围绕,映带。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临:当着。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闭:一作“掩”。 《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玄宗年间的开元时期,王维因为一些原因被贬到济州。然而,由于唐玄宗经常居住在东都洛阳,王维在返回济州后选择了在洛阳附近的嵩山隐居。这首诗是他从长安回到嵩山时所作的。 《归嵩山作》创作背景详情»

评析

,给人一种凄凉、寂寥的感觉。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波折和变化。荒城和古渡象征着诗人曾经的辉煌和繁华,而现在已经荒废,落寞。落日满秋山则暗示着诗人的岁月已经进入晚年,生命的余晖渐渐消逝。整个联句通过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一联写出了诗人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风。”这两句点明了诗人归隐的目的和心态。高山象征着诗人追求的境界和理想,而诗人却表示高山是不可仰望的,只能虚心向清风致意。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谦逊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归隐的心境和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移情于物,寄情于景,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整首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没有繁琐的修饰,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诗人的归隐之志和对自然的向往,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归嵩山作》评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猜您喜欢

送邢桂州

唐代 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唐代 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尊 一作: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