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注释: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张丞相:即张九龄。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南朝齐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普天下。《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方将:将来,未来。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晋张载《七哀诗》:“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艺植:种植,耕种,栽植。《北史·铁勒传》:“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老丘园:终老于田园。《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
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无。”
何由:怎能。南朝宋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寄荆州张丞相》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令,次年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当时王维三十五岁。王维将张九龄视为自己的伯乐和恩人。然而,当张九龄被贬到荆州后,朝廷中的许多人都只顾自保,而王维却不回避权贵,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张九龄的感激之情。 《寄荆州张丞相》创作背景详情»
《寄荆州张丞相》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和对世无知音的抒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首联以疑问的方式开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通过脑海中的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并点明了对张丞相的思念之情。接着,“怅望深荆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又抒发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颔联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情感,通过追忆往事,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对张九龄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这句话略显夸张,带有明显的奉承之意,也可能有双关的意思,指的是别的丞相不认识自己。颈联则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而是选择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这山水田园正是作者一直向往的地方,表达了他归隐的决心。尾联讲寄言,“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作者眼睛注视着南飞的大雁,一直看到它们飞到天边消失为止,与“怅望”首尾呼应。这里用了“雁”和“言”谐音,似乎也在暗示或许那些南飞的大雁能帮作者捎带去他的思念之情。作者将思念之情寄托于南飞的大雁中,同时也通过鸿雁过尽,无从寄书,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表的隐痛,意在言外。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就是这个意思。通过这样的结尾,整首诗更加低吟婉转,更加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寄荆州张丞相》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