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静静地将篱门紧紧关上,在苍茫的黄昏中望着斜阳。鹤栖宿在周围的松树上,柴门来访的人稀少冷落。嫩竹节上长满了新的白色茸粉,老荷花早已凋谢,红色的花瓣片片飘落。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到处都有采菱的人划船回家。
注释:山居:隐居在山林之中。《战国策·韩策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命意·陵阳谓须先命意》:“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不多属。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寂寞:寂静无声,沉寂。《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柴扉:柴门。也指贫寒的家园。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落晖:夕阳,夕照。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鹤巢:巢为动词,表示栖宿,不是名词“窝”的意思。荜门:用荆竹编成的门,也称为柴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茸粉。故衣:指莲花凋谢的叶子。渡头:即渡口,过河的地方。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烟火:指炊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也有作“灯火”。
《山居即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通过描绘山居的景物和诗人的心情,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联的两句描述了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他引用了庾信的诗句“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表达了自己对于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于寂寞的解闷。颔联的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和柴扉紧掩的景象,以突出自然景物的生态和流变特征。颈联的对句引用了庾信的诗句“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通过对绿竹和红莲、新粉和故衣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的四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和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作者心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充满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这种心态促使作者潜心地去发现和欣赏田园,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王维独特的田园诗风格。
《山居即事》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