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久久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春天的景物。
寒梅最让人遗恨的是早占春意却又早早凋谢,常常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注释:
定定:唐时俗语,类今之“牢牢”。指长时间地滞留在某地。
天涯:此指远离家乡的地方,即梓州。
物华:万物升华,指春天的景物。
寒梅:早梅,多于严冬开放。
恨:怅恨,遗憾。
去年花:指早梅。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春天的时候梅花已经凋谢,所以称为“去年花”。
《忆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梓州后期的春天。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时候,百花争艳的春天已经来临。诗人在这个季节里写下了这首名为《忆梅》的诗作。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他在寒梅已经开放过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作。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被题为《忆梅》的原因。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象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花朵盛开。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回忆起了过去的一段经历。或许是他曾经在梅花盛开的季节里,与某个人有过美好的相遇,或者是他曾经在梅花盛开的时候,经历了一段难忘的事情。
无论是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还是回忆起曾经发生的故事,这首诗都带有一种深情和怀旧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回忆的情节,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但通过诗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这种怀旧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这首诗作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忆梅》创作背景详情»
系列的挫折和不如意。他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妻子去世,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感到自己就像那寒梅一样,虽然早有成就,但却在春天的盛景中凋谢。这种对比使诗人更加痛恨梅花,因为它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失败和不幸。
最后两句:“唯有寒梅白,到处傍人垣。”诗人在表达对梅花的怨恨之余,却又不禁对它的坚强和顽强感到敬佩。寒梅虽然凋谢,但它依然坚守在人们的墙垣旁边,不畏寒冷,不畏艰难,给人以希望和勇气。诗人通过寒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在寒梅身上找到了一种慰藉和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忆梅》鉴赏详情»
是诗人对梅花的情感表达,表明了他对梅花短暂而美丽的存在感到遗憾和不满。梅花是寒冷季节中的独特存在,它在其他花朵还未开放之时就已经绽放,给人一种坚强和顽强的感觉。然而,当其他花朵纷纷开放时,梅花却已经凋谢,香气也消失殆尽。诗人对梅花的怨恨,实际上是对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的抱怨。这种怨恨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命运的不满,诗人在异乡漂泊,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对于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奈和悲伤。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考。诗人在异乡漂泊,思乡之情和留滞之悲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在春天的美好景色面前,他又暂时找到了安慰和慰藉。然而,对于梅花的怨恨和不满,又让他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整首诗情感曲折,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情感的转折和曲折。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转折和曲折,使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怨恨和不满,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无奈和悲伤,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命运的不满和对于时间的流逝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忆梅》鉴赏二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