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注释: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枯:枯萎。
荣:茂盛。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繁荣和艺术创作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纷纷以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才子在应考习作中创作了一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科举考试中,考生们需要根据限定的诗题进行作文。而在这个时期,科考规矩规定,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上“赋得”二字,这与咏物诗的写作方式相似。因此,这首诗的题目也遵循了这一规定。
在这个背景下,这位年轻的诗人以古原草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他通过描绘古原上的草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变幻无常。草木在他的笔下成为了离别的象征,象征着人们在时光流转中的离散和别离。
这位年轻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悟和才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尽管他只有十六岁,但他的诗作却展现出了成熟和深沉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应考习作,更是一首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作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文化繁荣的特点,也展示了当时年轻一代的才华和创造力。这位年轻的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片段,更是一个见证了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时刻。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上的野草,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诗可以被视为一首赞美野草的颂歌,同时也是对生命的颂歌。诗歌的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自然,对仗工整,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互融合,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赋得体”中的绝佳之作。诗中的原上草可能有特定的指向,但其隐喻意义并不确定。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却以其“韧劲”而广为传颂,流传至今。
诗的开头“离离原上草”紧紧围绕着题目中的“古原草”三个字,通过使用叠字“离离”来描绘春草的茂盛。接下来的“一岁一枯荣”一句,进一步描写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
接下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一句写“枯”,一句写“荣”,发挥了“枯荣”二字的意义。无论烈火如何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会长出满地青青的野草,生命力顽强。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通过使用“侵”和“接”这两个词来描绘春草的蔓延和绿野广阔的景象,同时提到了友人即将经历的地方——“古道”和“荒城”。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明确了送别的主题。通过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充满胸怀、弥漫原野的依依惜别之情,诗歌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充满韵味。这两句不仅描写了“原上草”的特性,还表达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之间的呼应和对仗之美,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传世之作。相比之下,刘句命的意境虽然相似,但韵味不足,远不及白居易的句子令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