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给你提供了一种解决疑问的方法,这个方法不需要用龟甲和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要验证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
就连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会感到害怕,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
如果这个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法:办法,方法。
决:决定,解决,判定。
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试:试验,检验。
辨:辨别,鉴别。
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期:期限。
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便:就。
复:又。
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放言五首·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两位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在被贬官途中的心情和交流。公元810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公元815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当元稹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写下了一首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来表达对白居易的思念和祝福。而白居易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了五首《放言》诗来回应元稹的诗篇,其中这首诗是第三首。这段背景描绘了两位诗人在贬官途中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感。 《放言五首·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就很难辨别事物的真相,最终可能会陷入疑惑之中。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对人、对事进行全面的认识,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人通过巧妙的表达手法,将这个道理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诗歌中的曲折和波澜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愿意深入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智慧和辨识力。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告诉读者要用时间来观察和判断事物的真伪,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这种智慧和辨识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避免被流言蒙蔽,正确判断事物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例子,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对人、对事进行全面的认识,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中的曲折和波澜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愿意深入思考。这首诗的主题是智慧和辨识力,它告诉人们要用时间来观察和判断事物的真伪,避免被流言蒙蔽,正确判断事物的本质。
《放言五首·其三》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