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秋天的夜晚,带着一丝丝寒意,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安闲自在地待在家里。等到熄灯之后,我才慢慢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逐渐进入梦乡。烘瓶里的燃料已经在夜晚燃尽,我不得不起床加点火来烘烤被子。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还未消散,我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
注释:三秋:指秋季,七月称为孟秋,八月称为仲秋,九月称为季秋,合称为三秋。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宿(xiǔ):夜晚。瓶:烤火用的烘瓶。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阶:台阶。
《秋雨夜眠》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的秋天。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担任河南尹一职。白居易已经年过六旬,身体状况日益衰弱,饱受疾病的折磨。由于官职相对清闲,他的生活变得孤独而冷漠。更加令他感到寂寞的是,他与亲密的诗友元稹早已辞世,再也无法与他分享诗歌的快乐和悲伤。
这种寂寞和冷淡的心情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通过诗歌来宣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抒发自己对逝去友谊的思念之情。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一个寂静的秋日里,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景色,思绪万千,心情沉重地写下的。在这个时刻,他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也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和生活状态。他的身体状况和亲友的离世使他感到孤独和冷漠,但他通过诗歌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宣泄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也展示了白居易对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秋雨夜眠》创作背景详情»
却依然安适闲淡地躺在床上,不受外界的干扰,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老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暮年的心境和生活状态。诗人通过描绘深秋的凉冷气候和秋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氛围。老翁安闲的生活态度和喜静厌动的性格特点也在诗中得以体现。他不喜早上床,宁愿在雨声中入睡,表现出他对安逸和宁静的追求。而在睡醒之后,老翁仍然选择继续躺在床上,不愿起床,这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懒散和对外界的冷漠。诗人通过对老翁的描写,反映了自己暮年的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的孤寂闲散。
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衬叠、照应和反衬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通过对气候环境的描写,诗人将老翁的性格特点和心境与外界环境相结合,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出了老翁的形象和心理状态,给人一种宁静和淡然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老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暮年的心境和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气候环境和老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安逸和宁静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懒散和对外界的冷漠。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宁静和淡然的感觉。
《秋雨夜眠》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