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宽广的夜空中,明亮的月亮高悬,静谧无声。在月光下,只有愁人独自徘徊,孤影只身。
盛开后逐渐凋零的菊花依靠着稀疏的篱笆,枯败的梧桐树叶飘落在寒凉的井上。
塞外的鸿雁感觉到晚秋已经过去,它们急速地从北方飞向南方;邻居的鸡的鸣叫时间被推迟,因为它们知道白天短夜晚长。
积聚着情感却无言表达,徒然思索着。风吹落露珠,打湿衣襟,感到一阵凉意。
注释:溶溶:宽广的样子。
寒井:井下寒凉。
塞鸿:塞外的鸿雁。
凝情:情意专注。
《晚秋夜》译文及注释详情»
《晚秋夜》是一首清冷寂静的诗歌,通过描绘月光如水、残菊傍疏篱、落叶飘零、塞鸿急飞等景象,展现了秋深夜的静谧和寒冷。诗歌的氛围清冷寂静,色彩皎洁幽丽,韵味清新隽永,通俗浅显,平易近人。这首诗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既有雅致之处,又有通俗之美。
诗中的首联描绘了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的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无垠、明媚清朗、宁静深邃的感觉。接着,诗人在颔联中表达了寂寞孤独的心境,与静谧的月夜相呼应。颈联则通过描写残菊傍疏篱和衰老的梧桐,营造出凄寂寒冷的气氛。尾联则回到写人的角度,描绘了思绪万千的愁人在秋风中感受到的寒冷和孤寂。
整首诗流畅爽口,通脱雅致,清淡幽丽,宁静悠远。诗人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没有使用复杂的典故和艳丽的词藻,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诗歌通过描绘秋深夜的寒冷和寂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情感,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总之,《晚秋夜》是一首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杰作。诗歌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秋深夜的寒冷和寂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情感。这首诗既有雅致之美,又有通俗之美,给人以清新隽永的感受。
《晚秋夜》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