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泰山:中国的一座著名山峰,比喻坚固不可动摇。
颜渊:孔子的学生,比喻心志坚定,不嫉妒他人。
老聃和彭祖:道家的两位先贤,比喻高尚的人物。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松树:长寿的树木,比喻寿命长久。
槿木:木槿花的树木,比喻寿命短暂。
开花一天:指木槿花的开放时间短暂。
自觉荣耀:指木槿花对自己的短暂美丽感到自豪。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眷恋:执着地追求。
尘世:指纷扰的世俗。
厌弃:厌恶。
生活:指人的生存状态。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是什么感情呢?
幻觉:虚幻的现象。
虚幻之人:指对世俗不执着的人。
悲哀欢乐:指人对生死的情感体验。
《放言五首·其五》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段文字通过引用“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的诗句,表达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作者认为自然界和人生都遵循这一规律,生命必然有生有死,因此人们不应该过于恋世忧死,也不应该厌弃生活。相反,人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即使死去也能无憾。这篇文章强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即顺应世界发展的规律,积极投身于社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放言五首·其五》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决壅蔽,不使人知所欲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
葢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
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齐桓好味,易牙蒸首子以壅之。
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
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葢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葢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
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
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尝异味,则虑易牙之子入于口矣。
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
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知其所好,虽欲壅蔽,其可得乎?此明王节欲决壅之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