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
每到达一个驿站我都要首先下马,沿墙绕柱东看西瞧寻找你的题诗。
注释:
蓝桥:桥名。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设有驿站。唐裴铏《传奇·裴航》:“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古时驿传有亭,故称。
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宋杨伯岩《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少陵称谪仙为十二……刘禹锡谓元稹为元九。”
春雪君归日:元稹奉召还京时正逢下雪。
秦岭:山名。又名秦山、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此处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白居易此行所经之地。
“循墙”句:古人常常把自己的诗文题在旅途中的建筑物上,供人欣赏。所以白居易每到驿站,就急切地寻找好友的诗。
《蓝桥驿见元九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文人元稹和白居易在蓝桥驿相遇的情景。元稹在元和十年奉召回京,心情愉快,途经蓝桥驿时,在驿亭壁上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留呈梦得子厚致用》。八个月后,白居易因贬谪江州而经过蓝桥驿,心情沮丧。在这里,他读到了元稹的律诗,深感触动,于是写下了一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 《蓝桥驿见元九诗》创作背景详情»
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春雪和秋风的景象,暗示了两人分别时的心情。元稹在春雪中归来,而白居易在秋风中离去,两人的命运如同风雪一般变幻莫测。
诗中的“驿亭”象征着两人相遇的地方,也是他们友情的见证。每次经过驿亭,白居易都会下马,绕着墙壁和柱子寻找元稹的诗句,这不仅是对友情的追忆,更是对两人共同经历的悲剧命运的回忆。
诗人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二十八个字中。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思念,而是通过描绘春雪和秋风的变化,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情感。这种含蓄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描绘春雪和秋风的景象,暗示了两人分别时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虽然字数不多,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佳作。
《蓝桥驿见元九诗》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决壅蔽,不使人知所欲臣闻国家之患,患在臣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
葢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
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陈聚敛之计以壅之;殷辛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齐桓好味,易牙蒸首子以壅之。
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
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葢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葢有欲则节之,有壅则决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
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
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尝异味,则虑易牙之子入于口矣。
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
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不知其所欲,右不知其所好,虽欲壅蔽,其可得乎?此明王节欲决壅之要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