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题淮山楼》原文赏析

  • mèng
    lìng
    ·
    huái
    shān
    lóu
  • [
    sòng
    dài
    ]
    shì
  • chéng
    shàng
    céng
    lóu
    dié
    chéng
    xià
    qīng
    huái
    biàn
  • shǒu
    yún
    rén
    tiān
    yuǎn
  • hún
    duàn
    hún
    duàn
    hòu
    sōng
    jiāng
    yuè
    mǎn

原文: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
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
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相关标签:写景怀古抒情如梦令

译文及注释

译文:当人们朝着城墙上望去,他们眼前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往城墙下望去,只能看到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静静地流淌。

站在城楼上向着高高的天空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如此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达到极点,但当松江的月亮圆满的时候,我们还能共同拥有一轮明亮的月光。

注释:《如梦令》是一种词牌名。原名为《忆仙姿》,后来改名为《如梦令》。苏轼在词中使用了这个调子,都是单调一体的。

淮山楼是位于泗州治所临淮的建筑物(现在已经被洪水淹没)。它原本是都梁台的一部分。

层楼指的是高楼,也就是淮山楼。叠巘指的是重叠的山峰。

清淮指的是清澈的淮河水。淮河是古代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的桐柏山,向东流入安徽,注入洪泽湖,下游与大运河在淮阴县会合。古汴指的是汴河的故道,这里指的是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从河南的旧郑州、开封流经安徽的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现在已经废弃,只有泗县还有汴水断渠。

吴云指的是吴地的天空,这里指的是南方的天空。

松江指的是吴淞江,是太湖的支流之一,从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会合,然后向北流入吴淞口注入海洋。 《如梦令·题淮山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的情景。苏轼在七月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经过泗州时,他被这座古城的美景所吸引,决定稍作停留,欣赏河山胜景。在泗州逗留期间,苏轼写下了这首词。随后,十一月,苏轼到达了他的任职地杭州。 《如梦令·题淮山楼》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小令的赏析:

这首小令以泗州城为背景,将怀古之情与登临之感相结合,虽篇幅短小,却令人回味无穷。开篇的两句“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描绘了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笔墨宏大,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其中,“层楼”一词暗示了淮山楼,通过高大雄伟的背景衬托出淮山楼的壮观。而“古”字则为泗州城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细品味,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高楼和群山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城墙之上呢?实际上,“层楼”和“叠巘”与城墙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作者运用了“画境的平面化”手法,以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将远处的景物近距离地呈现出来,这种手法与古人诗句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和“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等相似。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描写了作者遥望南方天空时的情态和所见景物。“吴云”原指吴地的云彩,但作者当时身在汴州,根本无法看到吴地的云彩,因此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并表示作者将要前往的方向,与柳永的《雨霖铃》中使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的意图相似。作者对“吴云”行礼,表达了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描写了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于作者即将前往的目的地来说,也暗含了望而不见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向往之情。

最后三句是虚拟的,描绘了作者想象中夜晚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一词在词律要求下使用了重叠的句式,强化了主观情感。这里的“魂断”与陆游的诗句“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中的“消魂”意思非常相近,都表达了令人向往、使人留恋之情。“魂断”为何写两次?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后夜松江月满。”“月满”具有多重意象:一方面表示时间,即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之时;另一方面描绘了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的辉映,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作者要为之心驰神往。

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遥望南方天空的情态和景物、想象夜晚赶到松江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美景的向往和留恋之情。同时,通过运用艺术手法和词律的要求,使词句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整首小令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如梦令·题淮山楼》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宋代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

宋代 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代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