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注释:清晨出门时,笼罩着薄薄的雨雾,像一蓑衣。傍晚回来时,垂钓在迷蒙的风月之中。我的家就在富春江边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我害怕靠近城门,更不用说去闹市深处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注释:涨潮时,我乘船出海捕鱼,平潮时,我将船靠岸系缆,退潮时,我高唱渔歌回家。当时的人们错误地将我比作披着蓑衣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意成为一个无名的渔父。
补充: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一竿风月:在风月之中垂一钓竿。
蓑(suō):蓑衣。
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况肯:更何况。
红尘:指俗世。
棹(zhào):指船桨。
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鹊桥仙·一竿风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当时,朝廷否决了北伐计划的《平戎策》,并调回了王炎回京,导致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被取消了。这个消息让词人感到非常忧伤。随后,词人骑着驴子来到了川地,但是他在那里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感到非常失意。这首词是词人回到他的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的。 《鹊桥仙·一竿风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陆游的《渔父》一词进行分析和解读。文章首先指出了词中使用的典故和隐喻,比如借用了严光的典故来喻渔父的心情,以及通过描述渔父的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来表现他不追逐名利的心态。接着,文章提到了陆游对严光的评价,认为渔父比严光更加清高。然后,文章指出了这首词与其他文人的渔父词的不同之处,认为陆游的词在思想内容上更胜一筹。最后,文章提到了陆游另一首词《鹊桥仙》,并与《渔父》进行了对比,指出两首词都是写陆游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意象、典故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展示了陆游在《渔父》一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鹊桥仙·一竿风月》赏析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