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黄州城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注释:齐安:唐朝的一个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黄州,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包括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为黄州。
呜轧(yà):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也有一种说法是“呜咽”。江楼:指黄州城楼。
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朝潘尼在《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中写道:“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汀(tīng):水边平地。
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故乡:指长安。长亭:古时道路上每隔十里设立的长亭,供行旅停息。靠近城市的长亭通常是送别之处。
《题齐安城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被任命为黄州的官员。黄州是唐代的一个州,而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在杜牧初到黄州的时候,他站在黄州城楼上,眺望着远方的家乡,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杜牧在黄州城楼上写下的,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唐代,官员们常常被派往各地任职,离开家乡生活在陌生的地方。杜牧也是其中之一,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了黄州。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不仅要履行自己的官员职责,还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然而,无论他在黄州过得多么舒适和成功,他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站在城楼上,他眺望着远方,想象着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的笑容。他思念家乡的山川和田园,思念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乡亲们的温暖。这种思乡之情在他的心中愈发强烈,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远方的家人和朋友。
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展现了杜牧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的孤独和无助。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杜牧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们在外任职时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困境。它成为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一首珍贵的作品。
《题齐安城楼》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分析了一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首先,文章提到了诗中的第一句“呜轧江楼角一声”中的“一声”两字的可玩味之处。这两个字强调了角声对诗中人的影响,使他从出神状态中惊醒,意味着天色已晚。接着,文章指出了诗中的凄凉气氛,通过象声词“呜轧”和描写江水、夕阳等细节,表达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然后,文章提到了诗人的故乡在长安杜陵,而诗中的“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最后,文章分析了诗中数字的运用,数字“七十五”表示了家山的遥远,而“二三二”的特殊节奏传达了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文章最后提到了唐代一些诗人过于使用数字,容易让人生厌。 《题齐安城楼》鉴赏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