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他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像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注释:纶(lún):钓丝。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畔(pàn):旁边。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 芦花丛(lú huā cóng):芦苇丛生的地方。
- 深泽(shēn zé):深水的湖泊。
- 垂钓(chuí diào):用钓竿垂钓。
- 春秋(chūn qiū):指年龄的增长。
- 烟朝(yān cháo):早晨的炊烟。
- 屈原(qū yuán):中国古代文学家,楚国人,被称为楚辞的创始人。
- 孤舟(gū zhōu):孤独的小船。
- 寒水(hán shuǐ):寒冷的水。
- 逢著(féng zháo):遇到。
- 独醒人(dú xǐng rén):独自清醒的人。
《赠渔父》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名为《渔父》的诗作,这首诗是他根据古代文学作品《渔父》进行创作的。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学家屈原。这篇散文以渔父的形象为主线,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和思考,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受到《渔父》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对这个典故进行了化用,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杜牧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创作《渔父》这首诗时,借用了渔夫典故,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他以渔父为象征,通过渔父的努力和坚持,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理想的信念和决心。诗中的渔父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捕鱼,虽然收获不多,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种坚持和追求的精神,也成为了杜牧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的象征。
通过这首诗,杜牧希望唤起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思考。他以渔父的形象为例,告诉人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了杜牧诗集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借鉴。
《赠渔父》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整体上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只有“深”“逢”两个字的平仄不拘。诗名《赠渔父》,通过环境描写和虚拟对话,刻画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老渔父形象。
首句描绘了山泽野趣,勾勒出了芦花盛开、江水皆白的壮观景象。这里的芦苇开花是指九月北方降温时的景象,被称为“寒水”。这句通过风吹芦苇、鱼游水中的描写,展现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将描写的焦点转移到了时间上,描述了夜晚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渔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垂钓,暗示了他高超的技艺。同时,这句也暗示了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渔父隐逸自处,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第三、四句则从描写转入了记叙,描述了渔父在秋冬岸边喃喃自语的情景。这里的“孤舟寒水”借用了柳宗元《江雪》中的意象,表达了渔父独自钓鱼的孤独和寒冷。而“独醒人”则取自屈原的《渔父》,暗示渔父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的遭遇,也暗示了作者自己对于世俗的厌倦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通过描写渔父的生活和心态,展现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江边隐士形象。这首诗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赠渔父》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