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原文赏析

  • jìn
    xué
    jiě
  • [
    táng
    dài
    ]
    hán
  • guó
    xiān
    shēng
    chén
    tài
    xué
    zhāo
    zhū
    shēng
    guǎn
    xià
    huì
    zhī
    yuē
    jīng
    qín
    huāng
    xíng
    chéng
    huǐ
    suí
  • fāng
    jīn
    shèng
    xián
    xiāng
    féng
    zhì
    zhāng
  • xiōng
    xié
    dēng
    chóng
    liáng
  • zhàn
    xiǎo
    shàn
    zhě
    shuài
    míng
    zhě
    yōng
  • luó
    jué
    guā
    gòu
    guāng
  • gài
    yǒu
    xìng
    ér
    huò
    xuǎn
    shú
    yún
    duō
    ér
    yáng
    zhū
    shēng
    huàn
    néng
    jīng
    huàn
    yǒu
    zhī
    míng
    xíng
    huàn
    néng
    chéng
    huàn
    yǒu
    zhī
    gōng
  • yán
    weì
    yǒu
    xiào
    liè
    zhě
    yuē
    xiān
    shēng
    zaī
    shì
    xiān
    shēng
    yǒu
    nián
  • xiān
    shēng
    kǒu
    jué
    yín
    liù
    zhī
    wén
    shǒu
    tíng
    bǎi
    jiā
    zhī
    biān
  • shì
    zhě
    yào
    zuǎn
    yán
    zhě
    gōu
    xuán
  • tān
    duō
    juān
  • fén
    gāo
    yóu
    guǐ
    héng
    qióng
    nián
  • xiān
    shēng
    zhī
    weì
    qín
  • pái
    duān
    rǎng
    lǎo
  • xià
    lòu
    zhāng
    huáng
    yōu
    miǎo
  • xún
    zhuì
    zhī
    máng
    máng
    páng
    sōu
    ér
    yuǎn
    shào
  • zhàng
    bǎi
    chuān
    ér
    dōng
    zhī
    huí
    kuáng
    lán
    dǎo
  • xiān
    shēng
    zhī
    weì
    yǒu
    láo
  • chén
    jìn
    hán
    yīng
    huá
    zuò
    weí
    wén
    zhāng
    shū
    mǎn
    jiā
  • shàng
    guī
    yáo
    hún
    hún
    zhōu
    gào
    yīn
    pán
    áo
    chūn
    qiū
    jǐn
    yán
    zuǒ
    shì
    kuā
    ér
    shī
    zhèng
    ér
    xià
    dǎi
    zhuāng
    sāo
    tài
    shǐ
    suǒ
    yún
    xiāng
    tóng
    gōng
  • xiān
    shēng
    zhī
    wén
    weì
    hóng
    zhōng
    ér
    wài
  • shào
    shǐ
    zhī
    xué
    yǒng
    gǎn
    weí
    cháng
    tōng
    fāng
    zuǒ
    yòu
  • xiān
    shēng
    zhī
    weí
    rén
    weì
    chéng
  • rán
    ér
    gōng
    jiàn
    xìn
    rén
    jiàn
    zhù
    yǒu
  • qián
    hòu
    dòng
    zhé
    jiù
  • zàn
    weí
    shǐ
    suì
    cuàn
    nán
  • sān
    nián
    shì
    jiàn
    zhì
  • mìng
    chóu
    móu
    bài
    shí
  • dōng
    nuǎn
    ér
    ér
    háo
    hán
    nián
    fēng
    ér
  • tóu
    tóng
    chǐ
    齿
    huō
    jìng
  • zhī
    ér
    fǎn
    jiào
    rén
    weí
    xiān
    shēng
    yuē
    lái
    qián
    weí
    weí
    jué
    zhū
    xiē
    shī
    chéng
    shì
    zhě
    jiàng
    shì
    zhī
    gōng
  • zhá
    dān
    shā
    jiàn
    qīng
    zhī
    niú
    sōu
    bài
    zhī
    shōu
    bìng
    dài
    yòng
    zhě
    shī
    zhī
    liáng
  • dēng
    míng
    xuǎn
    gōng
    jìn
    qiǎo
    zhuō
    weí
    yán
    zhuō
    luò
    weí
    jié
    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
    weí
    shì
    shì
    zhě
    zǎi
    xiāng
    zhī
    fāng
  • zhě
    mèng
    hǎo
    biàn
    dào
    míng
    zhé
    huán
    tiān
    xià
    lǎo
    xíng
  • qīng
    shǒu
    zhèng
    lún
    shì
    hóng
    táo
    chán
    chǔ
    feì
    lán
    líng
  • shì
    èr
    zhě
    weí
    jīng
    weí
    jué
    leì
    yōu
    shèng
    shì
    jīn
    xiān
    shēng
    xué
    suī
    qín
    ér
    zhòu
    yán
    suī
    duō
    ér
    yào
    zhōng
    wén
    suī
    ér
    yòng
    xíng
    suī
    xiū
    ér
    xiǎn
    zhòng
  • yóu
    qiě
    yuè
    feì
    fèng
    qián
    suì
    lǐn
    zhī
    gēng
    zhī
    zhī
    chéng
    cóng
    ān
    zuò
    ér
    shí
  • zhǒ
    cháng
    zhī
    kuī
    chén
    biān
    dào
    qiè
  • rán
    ér
    shèng
    zhǔ
    jiā
    zhū
    zǎi
    chén
    jiàn
    feī
    xìng
    dòng
    ér
    bàng
    míng
    suí
    zhī
  • tóu
    xián
    zhì
    sàn
    nǎi
    fēn
    zhī
  • ruò
    shāng
    cái
    huì
    贿
    zhī
    yǒu
    wáng
    bān
    zhī
    chóng
    wàng
    liáng
    zhī
    suǒ
    chèng
    zhǐ
    qián
    rén
    zhī
    xiá
    shì
    suǒ
    weì
    jié
    jiàng
    shì
    zhī
    weí
    yíng
    ér
    shī
    chāng
    yáng
    yǐn
    nián
    jìn
    líng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劝学抒怀怀才不遇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及注释:

国子先生 (guó zǐ xiān shēng) - 国子学的教师,即太学的教师。

太学 (tài xué) - 古代的最高学府,为培养官员和士人的学校。

学舍 (xué shè) - 学校的建筑物。

学业 (xué yè) - 学习的事业。

勤奋 (qín fèn) - 努力工作,不懈努力。

专精 (zhuān jīng) - 专注于某一领域,精通。

玩乐 (wán lè) - 消遣娱乐。

荒废 (huāng fèi) - 忽视或浪费。

德行 (dé xíng) - 道德品质。

独立思考 (dú lì sī kǎo) - 独自思考问题,不受他人影响。

因循随俗 (yīn xún suí sú) - 盲从,不思考。

圣君 (shèng jūn) - 圣明的君主。

贤臣 (xián chén) - 有才德的臣子。

法律 (fǎ lǜ) - 法规,制度。

凶恶奸邪 (xiōng è jiān xié) - 恶劣邪恶的人。

提拔 (tí bá) - 提升,选拔。

优秀人才 (yōu xiù rén cái) - 有才能的人。

录取 (lù qǔ) - 接收,录用。

才艺 (cái yì) - 才能和技艺。

选拔 (xuǎn bá) - 选择并提拔。

培养 (péi yǎng) - 培育,培养。

侥幸 (jiǎo xìng) - 偶然的幸运。

提举 (tí jǔ) - 提拔,提升。

担心 (dān xīn) - 忧虑,担忧。

主管部门 (zhǔ guǎn bù mén) - 负责管理的部门。

官吏 (guān lì) - 官员。

英明 (yīng míng) - 聪明明智。

德行 (dé xíng) - 道德品质。

欺骗 (qī piàn) - 欺骗,骗取。

侍奉 (shì fèng) - 侍候,服侍。

诵读 (sòng dú) - 朗读,背诵。

六经 (liù jīng) - 六部经典,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

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 - 古代各家学派的总称。

史书类典籍 (shǐ shū lèi diǎn jí) - 历史书籍和典籍。

总结掌握其纲要 (zǒng jié zhǎng wò qí gāng yào) - 总结并掌握其要点。

论说类典籍 (lùn shuō lèi diǎn jí) - 论说类的典籍。

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 (tàn xún qí shēn ào yǐn wēi zhī yì) - 探索其中深奥隐微的意义。

广泛学习 (guǎng fàn xué xí) - 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务求有所收获 (wù qiú yǒu suǒ shōu huò) - 努力追求有所收获。

无关紧要 (wú guān jǐn yào) - 不重要。

意义重大 (yì yì zhòng dà) - 有重要意义。

夜以继日 (yè yǐ jì rì) - 日夜不停。

劳累 (láo lèi) - 辛苦劳累。

抵制 (dǐ zhì) - 反对,抵抗。

批驳 (pī bó) - 批评驳斥。

异端邪说 (yì duān xié shuō) - 异端的错误观点。

排斥 (pái chì) - 拒绝,不接受。

佛教 (fó jiào) - 佛教教义。

道家 (dào jiā) - 道家学说。

儒学 (rú xué) - 儒家学说。

缺漏 (quē lòu) - 不足之处。

阐发 (chǎn fā) - 阐述,发挥。

精深微妙的义理 (jīng shēn wēi miào de yì lǐ) - 深奥微妙的道理。

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 (jiǔ yǐ shī chuán de gǔ dài rú jiā xué shuō) - 早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

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 (dú zì guǎng fàn de zuān yán hé jì chéng tā men) - 独自广泛地研究和传承它们。

指导异端学说 (zhǐ dǎo yì duān xué shuō) - 引导异端学说。

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 (fáng dǔ zòng héng bēn liú de gè tiáo chuān hé) - 阻止纵横奔流的各种错误观点。

引导它们东注大海 (yǐn dǎo tā men dōng zhù dà hǎi) - 引导它们汇入大海。

挽救儒家学说 (wǎn jiù rú jiā xué shuō) - 挽救儒家学说。

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 (xīn shén chén jìn zài gǔ dài diǎn jí de shū xiāng lǐ) - 心灵沉浸在古代典籍的氛围中。

品尝咀嚼其中精华 (pǐn cháng jǔ jué qí zhōng jīng huá) - 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

书卷堆满了家屋 (shū juàn duī mǎn le jiā wū) - 书籍堆满了房屋。

效法 (xiào fǎ) - 学习模仿。

法虞、夏时代的典章 (fǎ yú xià shí dài de diǎn zhāng) - 法家和夏朝时代的法律制度。

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 (shēn yuǎn bó dà dé wú biān wú jì) - 深远广大,无边无际。

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 (zhōu dài de g 《进学解》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应当设定在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的主人公韩愈已经四十六岁,担任国子学博士并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教授学生。整篇文章以一种虚构的方式,假托先生劝学,学生质问,先生再予解答的形式展开,因此被称为《进学解》。实际上,这篇文章是韩愈表达自己对于自己才华未得到充分发挥的感叹和愤懑之作。

在这个背景下,韩愈作为一位博士和教授,他的学识和才华应该是非常出众的。然而,他却感到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他可能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也可能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这些经历使得他对于自己的学术生涯感到沮丧和失望。

通过虚构的对话形式,韩愈借助先生和学生的角色,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先生劝学的言辞可能是韩愈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和鼓励,他试图告诉自己要坚持学习,不要放弃追求知识的道路。而学生的质问则代表了韩愈对于自己才华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质疑和不满。最后,先生再予解答可能是韩愈对于自己的回应,他试图通过解答学生的质疑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设定在唐宪宗元和八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以虚构的对话形式展开,表达了韩愈对于自己才华未得到充分发挥的感叹和愤懑之情。这篇文章反映了韩愈对于自己学术生涯的困惑和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坚持和追求。 《进学解》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郎书》)。以行而言,他在《进学解》中也提到了自己的立言和行箴。生徒的质问实际上是在问,即使在“业”和“行”方面都有所成就,却依然遭遇坎坷,那么这一切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段是国子先生的回答。大意谓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努力,不断进取,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先生以自己为例,说自己虽然有所成就,但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他说:“余虽颇有所成,然亦曾遭遇坎坷。……然而,余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乃是因为我始终坚持努力,不断进取。”他还说:“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坎坷,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不断进取,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他的回答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困难的克服能力的自信。



整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国子先生的勉励和生徒的质问,展现了韩愈对学业和为人处事的重视,以及对困难的克服能力的自信。文章语言简练,表达清晰,情感真挚。通过对话的形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整篇文章旨在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进学解》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 一作:潮阳)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 一作:本为;圣明 一作:圣朝;肯将 一作:敢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代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原毁

唐代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