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宣上人频见过》原文赏析

  • guǎng
    广
    xuān
    shàng
    rén
    pín
    jiàn
    guò
  • [
    táng
    dài
    ]
    hán
  • sān
    bǎi
    liù
    xún
    cháng
    rǎo
    rǎo
    chōng
    fēng
    chén
  • jiǔ
    cán
    cháo
    shì
    kōng
    kuì
    gāo
    sēng
    shǔ
    wǎng
    lái
  • xué
    dào
    qióng
    nián
    suǒ
    yín
    shī
    jìng
    weì
    néng
    huí
  • tiān
    hán
    yóu
    rén
    shào
    hóng
    chuāng
    qián
    yǒu
    duī

原文: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相关标签:写人抒情心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注释: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
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扰扰:忙乱的样子。
冲:冒过,撞过。
惭:一作“为”。朝士:朝官。裨(bì)补:有所补益。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
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广宣上人频见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代达到了巅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是一个特殊的时刻,这时的诗人正在京城担任职务。在这个时期,广宣上人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僧,他以他的诗文和京城中的士大夫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往。

然而,对于诗人来说,广宣上人的频繁造访却让他感到厌烦。或许是因为广宣上人过于热情,总是不断地拜访诗人,给他带来了一些困扰。诗人可能觉得这种频繁的拜访打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他决定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厌烦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广宣上人频繁造访的不满之情。诗人可能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希望广宣上人能够减少拜访的意愿,或者是希望广宣上人能够理解他的疲惫和需要独处的心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社会中的一种交际现象,即士大夫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广宣上人作为一位诗僧,通过他的诗文和人际关系,与士大夫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然而,这种频繁的交往也可能给一些人带来了困扰和厌烦,正如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样。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宪宗元和九年,诗人在京城任职,对于广宣上人频繁造访感到厌烦,因此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士大夫们之间的交际现象,以及一些人在这种频繁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和厌烦。 《广宣上人频见过》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不同,无法相互理解和融合。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广宣上人的不满和不解,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儒家学说的坚守和推崇。整首诗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广宣上人频繁造访的不满和对他所代表的佛教学说的排斥,展现了诗人对儒家道统的忠诚和自信。 《广宣上人频见过》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知音者诚希

唐代 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

听颖师弹琴

唐代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与陈给事书

唐代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退而喜也,以告于人。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
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
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
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