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原文赏析

  • tīng
    yǐng
    shī
    dàn
    qín
  • [
    táng
    dài
    ]
    hán
  • ér
    ēn
    yuàn
    xiāng
    ěr
  • huá
    rán
    biàn
    xuān
    áng
    yǒng
    shì
    chǎng
  • yún
    liǔ
    gēn
    tiān
    kuò
    yuǎn
    suí
    feī
    yáng
  • xuān
    jiū
    bǎi
    niǎo
    qún
    jiàn
    fèng
    huáng
    (
    fèng
    huáng
    zuò
    fèng
    huáng
  • pān
    fēn
    cùn
    shàng
    shī
    shì
    luò
    qiān
    zhàng
    qiáng
  • juē
    yǒu
    liǎng
    ěr
    weì
    xǐng
    tīng
    huáng
  • wén
    yǐng
    shī
    dàn
    zuò
    zài
    páng
  • tuī
    shǒu
    zhǐ
    zhī
    shī
    湿
    leì
    pāng
    pāng
  • yǐng
    ěr
    chéng
    néng
    bīng
    tàn
    zhì
    cháng

原文: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凤皇 一作 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相关标签: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一会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
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注释:
颖师: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他曾向几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有“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之句。
昵(nì)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
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划然:忽地一下。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喧啾(jiū):喧闹嘈杂。凤皇:即“凤凰”。跻(jī )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未省(xǐng):不懂得。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听颖师弹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816年,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颖师以其卓越的琴艺而闻名,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他的琴音如泉水般清澈,如风吹过竹林般悠扬,如春雨滋润大地般温柔。颖师的琴音不仅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还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当时,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听闻颖师的琴艺非凡,对他的音乐才华深感兴趣,于是前来欣赏颖师的琴音。韩愈对颖师的琴音赞叹不已,他被颖师的琴音所打动,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中。他感受到了琴音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这种感受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于是,韩愈将自己对颖师琴音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听颖师弹琴》。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韩愈对颖师琴音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诗中描述了颖师弹琴时的情景,以及琴音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启迪。通过这首诗,韩愈向世人展示了颖师琴音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听颖师弹琴》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被广泛传颂。它不仅赞美了颖师的琴艺,也表达了韩愈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通过琴音的表达,传递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公元816年唐朝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颖师和韩愈之间的相遇和交流。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魔力和艺术的力量,体会到音乐对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音乐艺术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听颖师弹琴》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凡俗之中。这一段描写了音乐的力量,它能够让人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更高更美的境界,但也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过于傲慢自大,否则就会遭受失败和挫折。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表达了音乐所带来的强烈情感。音乐的美妙和激情让诗人感到不安和痛苦,仿佛泪水如雨般倾泻而下,心如冰炭般痛苦难忍。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韵味。

整首诗的结尾,诗人再次回到音乐的形象,用“琴声终止”来结束全篇。音乐的终止并不意味着美妙的结束,而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考。音乐的美妙和感人之处,使得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整篇诗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诗人通过形象的刻画和效果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激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赞美,更是对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表达。它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 《听颖师弹琴》鉴赏详情»

故事

一千多年前,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以他精湛的古琴演奏技艺而闻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由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的演奏技巧高超,每次演奏都带有特别的韵味,曲目也非常丰富,因此远近闻名。

据传有一个生病的人,躺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突然感觉自己病好了,坐了起来,不再需要服药。连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的琴艺。

一天,韩愈来到颖师的寺庙,准备欣赏他的琴艺。颖师开始弹奏时,琴音柔和细弱,婉转轻盈,像一对年轻的少男少女在静悄悄地温柔细语,倾诉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韩愈听得十分愉悦,仿佛听到了一首美丽的情诗。

突然,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像是万马奔腾,勇士们奔赴沙场,刹那间刀剑齐鸣,悲壮惨烈。韩愈为之精神震奋不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战场之中。接着,琴声又变得悠扬飘逸,像柳絮轻轻飘舞,随风飘忽,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翱翔。韩愈也如醉如痴,仿佛自己也飘上了太空。

不久,琴声变得热闹起来,到处是莺歌燕舞,百鸟齐鸣,一只凤凰引领着百鸟高歌。百鸟围绕着凤凰飞舞,整个场景充满了乐观和平的气氛。

接着,琴音越来越高,仿佛攀登峭壁悬崖,一寸一寸地艰难前进。然而,琴声突然从最高处滑落到最低音,就像攀登者突然失足,从千丈高峰一下子掉入无底的深渊。这一切让韩愈感到心惊胆跳。

韩愈听到这里,激动得坐立不安,泪如雨下,甚至把衣襟都湿透了。他不得不伸手拦阻,请颖师停止演奏,并对颖师说:“我虽然有两只耳朵,但是对音乐并不了解。然而,你的演奏让我激动得无法自持。你的演奏实在太高明了,好像是把冰和炭火放在我的心窝里。如果你继续演奏下去,我真的受不了了。”韩愈后来将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这篇故事描述了他在诗中所描绘的当时听琴时的感受。 《听颖师弹琴》故事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与陈给事书

唐代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退而喜也,以告于人。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
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
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
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送穷文

唐代 韩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
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
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
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
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
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
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
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而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
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
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
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
天下知子,谁过于予。
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代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