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芙蓉楼上送你离去,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楚云:指楚天之云。
高楼:指芙蓉楼。
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王昌龄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出任江宁丞时的情景。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被远谪到岭南,次年返回北方,从岁末开始担任江宁丞,但仍然是一位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辛渐计划从润州渡江,经过扬州,最终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同辛渐从江宁一起前往润州,然后在那里分别。在此情况下,王昌龄创作了下面这首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的人的非议,他希望通过辛渐传达这句话,向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清白和高洁的品格。
第二首写夜送客,辞别时的情景。
第一句,“金井子西畔桂堂东”。金井子,指的是润州的一个地名,西畔,指的是在金井子的西边,桂堂,指的是芙蓉楼。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金井子的西边,芙蓉楼的东边,为您送别。这里的“金井子西畔桂堂东”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是离别的背景,通过这个地点的描述,使整个情景更加具体生动。
第二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丛”。吴宫,指的是吴国的宫殿,花草埋幽径,是指花草茂盛,遮蔽了小径。晋代,指的是晋朝时期,衣冠,指的是古代士人的服饰,成古丛,是指衣冠堆积如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的宫殿里花草茂盛,遮蔽了小径,晋朝时期的士人的服饰堆积如山。这里的描写,通过吴宫的花草和晋代的衣冠,表达了离别时的繁华和壮丽,也暗示了友人离去后,作者将面临的孤独和寂寞。
后两句,“遥看是君家,松柏冥冥中”。遥看,指的是远远地看,君家,指的是友人的家。松柏,指的是松树和柏树,冥冥,指的是昏暗。这句话的意思是,远远地看着友人的家,松柏树在昏暗中隐约可见。这里的描写,通过友人家的松柏树的昏暗,表达了离别时的忧伤和无奈。
整篇赏析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景的解读,揭示了作者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和思考。第一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润州送别友人的情景,通过描写秋雨满江和楚山孤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第二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友人的情景,通过描写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的繁华和壮丽,以及友人家的松柏树的昏暗,表达了作者的忧伤和无奈。整篇赏析通过对诗中细节的解读,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思念和对自己清白品格的坚守。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