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原文赏析

  • tiān
    zuò
  • [
    xiān
    qín
    ]
    míng
  • tiān
    zuò
    gāo
    shān
    wáng
    huāng
    zhī
  • zuò
    wén
    wáng
    kāng
    zhī
  • yǒu
    zhī
    xíng
  • sūn
    bǎo
    zhī

原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相关标签:诗经赞颂写山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上天创造了高耸的岐山,大王开始来开垦。百姓在这里盖起新房,文王让民众享受安康。民众纷纷往岐山旁涌去,岐山大道平坦畅通。子孙永远保住这片土地。

注释:作:生,创造。
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开垦耕种。
作:治理。一说始。
康:安康。
徂(cú):往,指百姓来归附。
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保:守住。 《天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周颂·天作》是一首少有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它描绘了岐山的景象。根据《毛诗序》,这首诗是为了祭祀先王和先公而创作的。而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这首诗是为了祭祀大王而写的。无论是祭祀先王还是大王,都可以看出这首诗的祭祀对象是人类。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引用了季明德的观点,认为《周颂·天作》是为了祭祀岐山而创作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周颂·天作》是一首为了祭祀岐山而创作的诗歌。 《天作》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周颂·天作》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和周文王的短乐章。诗中强调了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的重要性,将圣地和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诗中提到了周人重视天赐,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甚至连婚娶都以天作之合来形容。这表明周人对天赐的重视和崇敬之情。

诗中还描写了周文王和大王在岐山这个根据地上积蓄力量的过程。虽然灭商的任务最终由周武王完成,但周文王时期已经显示出了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商纣王囚禁了周文王,但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周文王时期,为周武王积蓄了足够的实力来灭商,其中包括贤臣姜尚的辅佐。诗中提到了“有夷之行”,明确指出了先王开创的通向胜利之路。

这首短诗的字眼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彼作矣”中的“彼”可以解释为百姓或先祖大王。同样,“康”一字可以解释为安定或继承。这种多样的解读使得诗歌更加开放,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整首诗以庄严而富有气势的文笔描写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和周文王的伟业。短短七句诗就展现出了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的艺术效果,显示了诗歌作者的大手笔。这首诗将对圣地和圣人的歌颂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展示了周朝的兴盛和伟大。 《天作》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十月之交

先秦 佚名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狡童

先秦 佚名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菀柳

先秦 佚名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上帝甚蹈,无自暱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