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
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
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陈死人:久死的人。陈,久。
杳杳:幽暗貌。即:就,犹言“身临”。长暮:长夜。这句是说,人死后葬入坟墓,就如同永远处在黑夜里。
潜寐:深眠。
寤(wù):醒。
浩浩:流貌。阴阳: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
年命:犹言“寿命”。
忽:匆遽貌。寄:旅居。
更:更迭。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
度:过也,犹言“超越”。这句是说圣贤也无法超越“生必有死”这一规律。
被:同“披”,穿戴。
《驱车上东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根据今人的综合考察,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们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些诗应该是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产生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汉朝的末期。在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乱、战争频繁,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诗作通过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作的艺术技巧非常纯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驱车上东门》创作背景详情»
物都是由道组成的,而人生只是道的一部分,所以人生只是暂时的,而道是永恒的。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对墓地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死亡无法逃避的悲凉感受。诗中的白杨和松柏代表了生命的短暂和坚强,而墓地则象征着死亡和无尽的长夜。作者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恐惧。整首诗以抒情的方式写出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颓废思想和对生命的无奈感受,展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驱车上东门》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