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原文赏析

  • [
    nán
    beǐ
    cháo
    ]
    shī
  • chuān
    yīn
    shān
    xià
  • tiān
    qióng
    lóng
    gài
  • tiān
    cāng
    cāng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jiàn
    niú
    yáng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乐府赞美民歌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ě,旧读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苍,青。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期是《敕勒歌》诞生的时代。当时,漠南地区是敕勒人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将这片地区称为“敕勒川”。《敕勒歌》是北齐时期敕勒人用鲜卑语演唱的牧歌,后来被翻译成汉语。这首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歌词而闻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敕勒人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深情。《敕勒歌》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敕勒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传唱,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敕勒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热爱。诗歌以北国草原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敕勒川、阴山和天空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北方自然的雄伟和辽阔。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草原上牛羊的闪现,将静态的景象转化为动态的生机,使整个草原充满了勃勃的生命力。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情壮志和自然美的感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和生活态度。 《敕勒歌》赏析详情»

鉴赏

这首民歌是一首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敕勒人唱的歌曲。它以歌颂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主题。

首先,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描绘了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给草原的背景增添了雄伟的气息。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敕勒族人用“穹庐”来比喻自己的生活,形容天空如同毡制的圆顶大帐篷,覆盖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这样的描绘使得人们可以极目远望,感受到天地相接的壮阔景象。这样的景象通常只能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展现了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当风吹弯了牧草时,成群的牛羊显露出来,生动地描绘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整首诗只有二十余字,却展现了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曾评价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由于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够准确抓住特点,不需要过多修饰,就能够达到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民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展现了古代牧民生活的丰富与壮美。同时,它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和艺术概括力也使得这首民歌成为一首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敕勒歌》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华山畿·啼相忆

南北朝 佚名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咏落梅

南北朝 谢朓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与施从事书

南北朝 吴均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