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她的肩膀细得像削成的,几乎纤细到难以承受几条丝带的地步。她身上独特的香味仍然留在琵琶的凤尾上,琵琶上架弦的檀槽里也还残留着她怀抱时的温暖。
注释: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
侁(shēn):行貌。肩如削: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胜:禁得起。绦:用丝编织的带子。
天香:芳香的美称。
凤尾:指琵琶上端安放弦柱的部位,其形状像凤尾。
檀槽: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以檀木制成。后来也用来代指琵琶。
《书琵琶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李煜为了悼念他的亡妻大周后娥皇而创作的。大周后娥皇是一位擅长弹琵琶的女子。根据《全唐诗》的记载,大周后娥皇通书史,擅长音律,尤其擅长琵琶。当时的皇帝元宗非常赏识她的艺术才华,赐予她所御用的琵琶,人们称之为烧槽。烧槽一词来源于蔡邕焦桐的故事,有人说是用火烧琵琶的意思,也有人说是因为琵琶的音色像焰火一样,所以称之为烧槽。大周后娥皇临终前,将她所用的琵琶和常佩的玉环亲自遗留给了后主。马令在《南唐书》中记载,大周后娥皇病重时,将皇帝所赐的琵琶和常佩的玉环亲自遗留给了后主,并且还亲自书信请求薄葬。三天后,她沐浴更衣,佩戴着玉环,最终在瑶光殿的西室去世。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李煜对这把琵琶格外珍重,他在琵琶的背面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书琵琶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悼亡诗的解读。这首诗是作者为了悼念亡妻昭惠皇后周娥皇而写的。诗中通过描写妻子生前弹琵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琵琶是周后的公公李璟赠给她的,是对她弹奏艺术的奖赏,也是她生前的心爱之物。这一细节展示了周后在世时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以及她与公公之间的关系。
接着,诗人通过对琵琶的描写,勾起了对妻子生前弹奏琵琶的回忆。他描述了妻子肩膀细腻如削,身上的丝带发出轻轻的声响,让人陶醉其中。这些描写十分细腻,仿佛让人能够亲眼目睹妻子弹奏琵琶的情景,琵琶的声音也仿佛在耳边回荡。
诗的后两句尤为有意味。其中,“天香留凤尾”是实写,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琵琶上妻子的香气;而“余暖在檀槽”则是虚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诗人仿佛感觉到妻子刚刚弹奏完一曲,琵琶上还残留着她的温暖。虽然实际上檀槽上不可能有余温,但诗人却觉得这种情景刚刚发生,而事实是无法重来的。泪雾散去,诗人眼前只剩下冰冷的琵琶,但真情却因此而流露出来。
最后,诗人通过琵琶这个小物件勾起了对妻子的思念。妻子去世后,空荡的房间中,寻常的小物件也能唤起往日的情思。诗人独自拿着琵琶,轻轻抚摸,仿佛琵琶上还留有妻子的芬芳和温暖。诗人用丰富的细节表达了无尽的哀思,没有一句直接谈及思念,但思念已在细节间展露无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琵琶这个象征物,勾起了对妻子生前的回忆和情感,展示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生动感人。
《书琵琶背》赏析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