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眼中所映的景色让人心绪纠结。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像雪花一样纷飞,将它拂去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洒满了身上。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有带来书信。路途遥远,回家困难。离别的忧愁就像春天的野草,越走越远它就越是繁茂。
注释:
春半:即半个春天,指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这里指柔软的情感。
砌下:指台阶下。砌,指台阶。落梅:指开放较晚的白梅花。
拂了一身还满:指将满身的落梅拂去后,又落满了一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有带来书信。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回家困难。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版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仍然生长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清平乐·别来春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北宋时期南唐皇帝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的故事。公元971年秋,李煜派李从善前往宋朝进贡,然而他却被扣留在汴京(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随后的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李从善回国,但未获允许。李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深厚,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李煜在李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而创作的。这段背景描绘了李煜对弟弟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在被扣留期间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清平乐·别来春半》创作背景详情»
使整首词在情感上更加深沉,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整首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自然的变化,表达了词人对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词境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词的上阕以“别”字开头,立即引起读者的注意。接着通过描写落梅如雪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伤和离情的悲凉。词中的“乱”字双关语意,既指落梅之多,也指思绪之乱,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纯情的艺术造型。
下阕以“别来”二字为引子,进一步加深了离愁的描绘。通过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词人对亲人音讯不准的焦虑和思念之情。最后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作为结尾,将怀人的情思比作春草的繁衍滋生,表达了离愁的深沉和无尽。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时,不禁会被词中的离愁所感染,产生共鸣和思考。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也能引发人们对亲情、离别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清平乐·别来春半》鉴赏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