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赏析

  • meǐ
    rén
    ·
    chūn
    huā
    qiū
    yuè
    shí
    liǎo
  • [
    dài
    ]
  • chūn
    huā
    qiū
    yuè
    shí
    liǎo
    wǎng
    shì
    zhī
    duō
    shào
    xiǎo
    lóu
    zuó
    yòu
    dōng
    fēng
    guó
    kān
    huí
    shǒu
    yuè
    míng
    zhōng
  • diāo
    lán
    yìng
    yóu
    zài
    zhī
    shì
    zhū
    yán
    gǎi
    wèn
    jūn
    néng
    yǒu
    duō
    chóu
    qià
    jiāng
    chūn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
    lán
    tōng
    lán
    )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栏 通:阑)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婉约思念感叹最美忧愤虞美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好的春花秋月时光何时结束,过去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李煜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被毒死之前的情况。在此之前,李煜已经归宋近三年。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词的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达了词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春花绽放,秋月圆满,人生多么美好。然而,对于囚犯的词人来说,苦难的岁月似乎永远无法结束。他担心春花秋月会勾起往事,让他更加伤怀。回首往昔,作为国君,他过去的所作所为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历史记载显示,李煜在位时,沉迷于声色之中,不理朝政,甚至杀害忠言进谏的臣子。通过这句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曾经权势滔天的国君如今成为了囚犯,他的内心除了悲苦和愤慨,也充满了悔恨。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中的“小楼”再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将再次盛开。然而,词人回忆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却发现自己的故国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处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这种情景已经多次出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这个“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前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但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具体描述了词人对故国的回忆。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可能还在,但那些为国家而牺牲的宫女们已经改变了。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不仅指往日宫中的美丽女子,也象征着过去一切美好事物和生活。通过这六句诗,词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词人将内心的悲愁和悔恨倾泻而出,凝结成最后的哀怨之词。

《虞美人》以其深沉的哀愁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而闻名,展现了李后主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尽悲伤。这首词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悔恨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无尽哀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详情»

赏析二

变幻莫测,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三四两句以“小楼昨夜又东风”为转折点,揭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通过倒装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情地描绘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这种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直接、深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二详情»

赏析四

The input does not contain any JSON tokens. Expected the input to start with a valid JSON token when isFinalBlock is true. Path: $ | LineNumber: 0 | BytePositionInLine: 0.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四详情»

参考教案

同学分别朗读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参考教案详情»

赏析

李煜的这首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主要是因为结尾的比喻非常有感染力和向征性。他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愁思,既形象化又抽象化。这样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明确写出愁思的真实内涵,而是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这使得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某种心灵上的共鸣,并借用它来表达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但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外部形态。正因为“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的这首词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并且流传至今。

李煜对故国的思念也许并不值得同情,因为他所怀念的往事与帝王生活和宫闱秘事密不可分。但是这首广为流传的名作在艺术上确实有独到之处。词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作为阶下囚,害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一般人对于春花秋月都有美好的向往,但作者却殷切地希望它们早日结束。小楼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了作者“不堪回首”的叹息,因为它们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突显了他作为阶下囚的困境。这样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曾经是江南国主、享受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生活的作者如今成为阶下囚的心境。

“往事知多少?”这句诗回首往昔,作为国君,李煜对过去的事情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沉迷于声色之中,不理朝政,还杀害了谏臣。通过这句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曾经威赫一时的国君如今成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不仅充满了悲苦和愤慨,也有一些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诗描述了小楼再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将要盛开。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作者的故国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处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又”也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后的心境。

总的来说,李煜的这首词通过形象化和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故国的思念,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他作为阶下囚的心境。这使得这首词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并且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详情»

赏析三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的特点和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春花秋月美好时光的思念和对故国金陵的怀念。接着,文章引用了王绖和王国维的评论,认为这首词是用血写成的,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代表了所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痛苦。最后,文章还引用了陈郁的评论,认为李煜的词在表达愁情方面非常出色,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也不逊色。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和深刻意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三详情»

五代诗人李煜的照片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猜您喜欢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代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望江南·梳洗罢

唐代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代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