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京师诸弟》原文赏析

  • hán
    shí
    jīng
    shī
    zhū
  • [
    táng
    dài
    ]
    weí
    yìng
  • zhōng
    jìn
    huǒ
    kōng
    zhaī
    lěng
    jiāng
    shàng
    liú
    yīng
    zuò
    tīng
  • jiǔ
    kàn
    huā
    xiǎng
    zhū
    líng
    hán
    shí
    cǎo
    qīng
    qīng

原文: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相关标签:寒食节孤独思念

译文及注释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空斋:空荡的书斋。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寒食寄京师诸弟》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在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在那里,聆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的时候,又想起了杜陵家的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经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注释:
寒食是一个节令的名字,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说是前两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抱着木材自焚而死,所以就定在这一天禁火寒食。

空斋指的是空荡的书斋。

流莺是指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是指手持酒杯,表示饮酒。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的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以及其他陪葬陵墓。 《寒食寄京师诸弟》译文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诗人身为江州刺史,正值寒食节。这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扫墓、野餐等。然而,诗人却身处异乡,远离家乡和亲人,孤独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寒食节的到来让诗人更加感受到了离乡背井的寂寞和无助。他在异乡的寒冷环境中,思念着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这种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无法抑制。

于是,在这个孤独而思乡的时刻,诗人决定即兴写下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借助文字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传达给读者。这首诗成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思念的真实写照。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故乡之中,感受到了他的思乡之苦。

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抒发,更是对人们离乡背井、孤独无助的心情的描绘。它让读者在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苦的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在异乡的处境和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身处何地,思乡之情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它连接着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亲人和家园。 《寒食寄京师诸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点睛之笔。它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通过寒食的景色巧妙地表达出来。寒食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本身就带有离别和思念的意味。诗人通过描绘寒食禁火、万户无烟的凄凉景象,以及江上流莺的歌声,将自己独坐异乡的孤寂和对诸弟的思念融入其中。而结尾一句,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延伸到故园的寒食景色,使整首诗情感更加深远。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具有共鸣力。诗中的针线绵密,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使整首诗流转自然,呈现出一种优美的韵律感。同时,诗人运用了多层次的意象和曲折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寒食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融入其中。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曲折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丰富多样。结尾一句的点睛之笔,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延伸到故园的寒食景色,使整首诗情感更加深远。这首诗体现了韦应物作为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的特点,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魅力。 《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详情»

赏析二

的情感。通过描绘故乡的草色青青,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和无奈。

整首诗以冷寂的环境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诗人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突出了节日的冷清和禁火的寂寞,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孤独。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发现了一丝温暖,即江风拂面的暖意。然而,这种温暖只是短暂的,诗人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愁绪和孤寂。

诗人通过喝酒和赏花来排遣自己的孤独,但这种排遣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痛苦。最后,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想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故乡的景色依然美好,而自己却无法回到那里,这种无奈和落寞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整首诗以冷寂的环境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诗人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突出了节日的冷清和禁火的寂寞,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孤独。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发现了一丝温暖,即江风拂面的暖意。然而,这种温暖只是短暂的,诗人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愁绪和孤寂。

诗人通过喝酒和赏花来排遣自己的孤独,但这种排遣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痛苦。最后,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想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故乡的景色依然美好,而自己却无法回到那里,这种无奈和落寞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整首诗以冷寂的环境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诗人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突出了节日的冷清和禁火的寂寞,进一步凸显了自己的孤独。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发现了一丝温暖,即江风拂面的暖意。然而,这种温暖只是短暂的,诗人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愁绪和孤寂。

诗人通过喝酒和赏花来排遣自己的孤独,但这种排遣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痛苦。最后,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想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故乡的景色依然美好,而自己却无法回到那里,这种无奈和落寞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寒食寄京师诸弟》赏析二详情»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照片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他的诗集有10卷本的《韦江州集》、两卷本的《韦苏州诗集》以及10卷本的《韦苏州集》。除了诗歌之外,他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至今。

韦应物因曾担任苏州刺史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他的诗风以恬淡高远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韦应物的诗作多以山水、花鸟、田园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他的诗作也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倡导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尽管韦应物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下来,但这篇散文《与高适旧集》却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韦应物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无法得知,但他的诗作和散文作品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望江南·梳洗罢

唐代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代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