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重又一重,层层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注释: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调有几种不同格体,俱为双调,此词为三十六字体。
重:量词。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长相思·一重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煜,南唐后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了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为狭窄。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即兴写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其中,《长相思·一重山》被认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这个时期,李煜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宫廷生活和他个人的情感体验。作为南唐后主,他生活在宫廷中,被困于政治纷争和权力斗争之中。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内心体验。
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描绘了宫廷中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纠葛。这些作品通常以细腻的笔触和婉约的语言表达出深深的爱意和情感纠结。然而,这些作品的题材相对较窄,缺乏后期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深度。
然而,李煜也创作了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这些作品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忧伤。《长相思·一重山》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李煜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他通过描绘一座重重山峦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了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为狭窄。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即兴写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长相思·一重山》则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李煜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李煜在宫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个人的内心世界。
《长相思·一重山》创作背景详情»
首先,这篇鉴赏文章对于《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的主题进行了概括,指出了“秋怨”是贯穿全词的抒情中心。尽管词中没有直接出现“秋”、“怨”字眼,但通过仔细吟诵,可以感受到“秋怨”二字最准确地概括了词的旨意。
文章接着分析了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片描写了思妇望见的景色,通过描绘群山秋色图,展示了思妇眺望目光由近及远的变化。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对于主人公越山过水的描写可能对该词产生了影响。文章还指出,“烟水寒”的“寒”不仅形容了景色,还传达了思妇的心理感受,久望不见使她心生寒意。
上片结句则表达了思妇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的心情,她不经意地扫视周围景物,瞥见了枫叶如火,这使她想起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进一步凸显了“相思”的主题。
下片则以“相思”为线索,着重描绘了思妇的心理活动和所思之事。通过“菊花开,菊花残”和“塞雁高飞人未还”两句,词中点出了时间的流逝和思妇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的情感。同时,通过雁知“归”与人不知“还”的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思妇内心的怨苦。
最后,文章提到了思妇对于良人未归的担忧,可能是碰上了意外或染上了疾病,这种怨恨是基于“相思”而产生的。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分析词的内容和表达手法,准确地概括了《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同时,文章也对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细节进行了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长相思·一重山》鉴赏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