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
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煜,南唐末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后仍然保留皇帝尊号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南唐面临着北方宋朝的强大压力,国力日渐衰弱。最终,南唐被宋朝所灭,李煜被俘并被软禁在北方。
在北方的软禁生活中,李煜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亡国的悲痛无时无刻不在心头。他身处异地,无法回到南唐的故土,无法再见到他深爱的江山和人民。这种无法回归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使得李煜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悲伤和苦楚。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煜写下了这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这首词以低沉悲怆的基调展现了李煜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他用宛转凄苦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亡国之痛的无奈和对故土之美的追忆。
词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喻了李煜的心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李煜则是南唐的君主,他们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黄河的曲折和沙的无边无际,象征着李煜心中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虽然是在李煜去世前不久写的,但它却成为了李煜对故土的最后告别。通过这首词,李煜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后人,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尽悲伤和对故土的眷恋。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是李煜创作的一首哀歌,它不仅展现了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痛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首词以其凄美的音乐和深情的词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心灵寄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创作背景详情»
地表达了李煜对故土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悲伤。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首先,词的开头就通过描写春天的阑珊和寒冷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通过描述梦中情事和梦醒后的现实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留恋和对现实的痛苦。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词中的痛苦更加深刻。
其次,词中的“独自莫凭栏”和“别时容易见时难”等句子,通过对别离和无法重逢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伤感情绪。这种对别离和无法重逢的描写,不仅仅是对亲友之间的别离,更是对故国的离别,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最后,词的结尾通过描述流水落花和春天的离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词中的“水流花谢,两处无情”和“江山如画,只是曾经”等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哀婉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故土思念和逝去时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词更加动人,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赞美故土的词,更是一首表达作者内心痛苦的哀歌。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悯 一作:愍;孑立 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祖母刘 一作: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