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注释:高轩:高大华贵的车轩。过:拜访。高轩过,就是高车相访的意思。
员外、侍御:此二词疑为后人编集所加,长吉原诗无此二词。
华裾:官服。织翠:翠(绿)色官服,韩愈时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当着此色官服。青如葱:青色官服,皇甫湜时任陆浑尉,当着此色官服。
玲:一作“冬”。
隐耳:声音盛多而盈耳。一作“隐隐”。
气如虹:典出《昭明文选》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
云是:一本无此二字。
巨公:有巨大成就的人。一本无“巨”字。
二十八宿:东“苍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各七宿合称。
九精照耀:一作“元精耿耿”。九精:九星之精,即天之精气。
笔补造化:以诗文弥补造化的不足。
庞眉书客:作者自称。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
华风:犹光风。天日清明时的和风。
冥鸿:空中鸿雁。
蛇作龙:喻咸鱼翻身,仕途转起。
《高轩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韩愈和皇甫湜两位文人听说了李贺的诗名后,特意前来拜访他,并要求他即兴创作一首诗。这个情景发生在元和四年(809年),当时韩愈担任都官员外郎,皇甫湜则是侍御史,而李贺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新人。这次拜访的目的是考察李贺的真正诗才,因此他们排除了事先准备的可能性,希望看到李贺即兴创作的真实才华。这个背景揭示了当时文坛上对李贺的关注和期待,以及韩愈和皇甫湜对他的认可和挑战。 《高轩过》创作背景详情»
主题,即诗人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诗人自称“独坐幽篁里”,表明自己的孤独与隐居之态。他身处幽静的竹林之中,远离尘嚣,与世无争。接着写“弹琴复长啸”,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用琴声和长啸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最后两句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表明诗人的才华和价值未被世人所知,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会被世人所发现和赞赏。整个第三段通过对自己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二人联骑造访、赞颂二人学识和文名以及自我抒发的方式,展示了李贺的才华和个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高轩过》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