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使者》这首诗是李贺在反对求仙主题下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的唐朝宪宗李纯迷信长生不老的理念,听信并重用一些道士和方士。他希望效仿汉武帝,派遣使臣前往昆仑山,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广泛寻求珍奇异宝,以期达到长生的目的。而李贺则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创作了这首诗,实际上是对李纯的讽刺和劝解。
在这首诗中,李贺通过描绘昆仑山的神秘和壮丽,以及使者的艰险旅程,表达了对李纯追求长生的愚昧和荒谬的批评。他认为李纯的行为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通过诗中的描写,暗示了长生不老的追求是虚无缥缈的,是无法实现的。
李贺在诗中还通过对昆仑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他将昆仑山描绘成一个神奇的仙境,山川壮丽,花草繁茂,动物奇特。他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而不是追求虚幻的长生不老。
整首诗以李贺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通过对昆仑山的描绘和对李纯的讽刺,表达了对追求长生不老的批评和对现实生活的呼唤。这首诗既是对李纯的警示,也是对人们追求虚幻的反思,呼吁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脚踏实地,追求真实的幸福和快乐。
《昆仑使者》创作背景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