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洛阳郊外送别小弟,却没有俎豆陈列,惭愧啊,乘着瘦骨嶙峋的老马。
当小弟经过庐山的香炉峰时,你孤单的身影,将会落到鄱阳湖水面之下。
你一路前行,长船倚云而停泊在石镜峰,在秋凉之夜四顾凄迷,倍感孤寂。
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乡的情绪,而又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
小弟上马将远行,送别在柳下,官街上的槐叶才如兔眼儿大。
想的是借千里送别去谋生,换取升斗之粮糊口养家。
彼此像南北流走互不相见的浮云,心头和全身却像挂着线儿相牵引。
茅屋前树影转动,月光满床难入睡,为小弟担忧,梦见江西饥民乱纷纷。
你长兄我今年已经二十岁挂零,近来持镜自照,只见脸上胡须生。
离家三年仍是这般清苦贫穷,谋职于京都,到头来一事无成。
村边荒沟里积着死水,寒光如刀,庭院南头那棵老柳已生出蛀虫。
远在江边异乡的小弟真叫人怜念,郊野晚风悲鸣,更增加牵挂之情。
注释:
勉爱:勉励其自爱。小季:小弟。
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指饯行的菜肴。
厩(jiù):马棚。
小雁:喻季弟。炉峰:庐山香炉峰的省称。
楚水:古楚地的江河湖泽。此处指鄱阳湖。
呜哑:悲叹。
官槐:长安官街,夹道植槐柳。兔目:《续博物志》:“槐叶之生,入春季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更旬而始规,三旬而叶成。”
“欲将”二句:言千里以身事人,不过为斗粟也。持我,一作“持此”。
南云北云:谓二人一南一北也。
灵台经络:犹心中情绪也。灵台,心也,语出《庄子》。此句或谓兄弟一南一北,家母思儿也。
下国:京师以外之地。
昆:兄也。此长吉自谓,而与其季言之。
索米:领取俸禄也。《东方朔传》:“无令但索长安米。”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组诗是李贺在洛阳送别去江西谋生的小弟时写的,当作于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官,对原先生机窘绌的李家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李贺再次启程至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远他的弟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小季取道洛阳告别李贺,分手在即,李贺在郊野相送,于是有了这两首诗。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李贺在洛阳送别他的小弟,小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李贺因病辞官后,李家的生活变得困顿不堪,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李贺再次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旅程。与此同时,他的小弟也决定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在小弟离开前往庐山的路上,他们在洛阳相遇,李贺在郊野相送。在这个离别的时刻,李贺写下了这两首诗。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李贺的个人经历和家族的困境。李贺因病辞官后,他的家庭生活变得困顿不堪,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与此同时,他的小弟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决定离开故乡去庐山一带谋生。这两首诗表达了李贺对小弟的离别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和家族未来的担忧和期望。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李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组诗既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困境的反映。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两首诗的内容和特点。第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洛阳郊外与小弟离别的情景,诗人自感贫困与狼狈,无法以盛宴相送,所乘之马也瘦又老,感到惭愧。接下来的六句是诗人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想象小弟经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表达了对小弟的怀念之情。然后是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停泊在云中,四周凄迷,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诗人在这种情境下,无处倾诉,只能对着月亮悲啼。
第二首诗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情谊。诗歌的结构齐整,分成四段,平仄交叉用韵。首四句写送别时柳枝挡住马头,道边的官槐发芽,表达了兄弟即将分别的悲伤。次四句写老母思念二子,心里像悬挂着春线,牵挂两地。再次四句写兄长的经历,已经二十多岁,辞去官职,事业无成。最后四句写诗人忆起兄弟离别后的情景,家庭冷落,荒沟积水,庭前的老柳已被蛀空。诗人忆起江干的小弟,年幼独自外出,令人忧虑挂念。最后听到野外呼呼的风声,如人悲号,更增添了悲伤的氛围。
这两首诗集中地表现了李贺与其弟离别的悲伤以及兄弟之间真切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农村经济的凋敝。整体上,这两首诗情感真挚,情趣深永。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