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世上已经没有王濬,还听到有人传唱但畏水中龙。
墓草被烟雾笼罩日益枯萎,秋藜经霜后颜色愈红。
墓牌所刻的文字也模糊不清了,随葬的青铜剑因锈蚀而烂断。
墓地周边已渐成农田,坟冢已被马鬣般的荒草所封盖。
菊花在雨露多时会茂盛繁发下垂,干枯的蓬草倒伏在荆棘丛生的路上。
略带涩味的松柏之香,王濬已死于南原,没有了风光。
注释:
王濬: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吴有功。卒,葬柏谷山。
阿童:王濬的小名。
水中龙:指王濬。
白草:草经霜而白。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一作“黎”。
古书:指碑刻上的文字。黑石:墓石。
鱼鳞:形容耕地连接排列之状。
坟科:坟上的土块。一作坟斜。
马鬣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式。
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王濬墓下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根据朱自清、钱仲联和吴企明的观点,李贺的这首诗《北青萝》的创作背景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李贺北游潞州时。朱自清认为这首诗是在李贺北游潞州期间创作的。潞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地方,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在这个地方,李贺可能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启发,写下了这首描绘北方青萝的诗。北青萝是一种生长在北方地区的植物,它的形象可能给李贺带来了灵感,使他创作出了这首诗。
第二种可能性是李贺赴长安途中。钱仲联和吴企明认为这首诗是在李贺赴长安的途中创作的。元和四年(809)十月,李贺正准备前往长安,可能是为了追随他的偶像杜甫。在这段旅途中,李贺可能经过了北方的一些地区,看到了北青萝的景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他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抒发,也可能是对自己前行的期待和憧憬的表达。
无论是在北游潞州时还是赴长安途中,这首诗都展现了李贺对北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表达能力。通过描绘北青萝的形象,李贺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也展示了李贺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濬墓下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描述了诗人来到王濬墓地的情景。王濬是一位率领水军平定东吴的英雄,虽然已经逝去多年,但他的功业一直被后世传颂。然而,诗人来到他的墓地却看到一片荒凉景象。
墓地中弥漫着寒烟,衰草发白枯死。荆棘丛生,藜草红得凄惨。墓碑上的字迹已经被岁月侵蚀得模糊不清,想必当日殉葬的青铜宝剑也已经断裂。农民开垦的耕地逐渐逼近墓地,这片马鬣形的土封在荒野中显得突兀。
周围的菊花枯萎,荆棘丛生,更增添了几分悲凉。然而,在松柏的芳香中,墓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这篇赏析通过描绘墓地的景象,表达了对王濬功业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墓地的荒凉和被遗忘的状态,与王濬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不禁思考英雄的功绩是否会被后人永远铭记。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整篇赏析以凄凉的墓地景象为主线,通过描绘细节和运用比喻手法,将读者带入到诗人的感受中。同时,通过对王濬功业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使读者对英雄的辉煌和生命的短暂性产生共鸣。
《王濬墓下作》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