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一只白狐在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秋夜的寒气扫净云絮,露出幽碧明净的天空;
谷底升起潮湿的烟雾,像白色的玉柱缓缓移动,银河无声地流转,向着东方,流转个不停;
溪边安睡着鹭鸟,野汀的宿雁正在作梦,只有溪水静静地流淌,轻溅的水花细语淙淙;
重叠的山峦连绵起伏,看似条条盘曲的卧龙,夜风吹动着竹林,为山外来客奏起箫笙。
注释:
①碧空:幽碧明净的天空。
②玉烟:指炊烟。幢:旌幡。青湿,疑指炊烟黑而湿润。烟黑白相杂,故云“玉”、云“白”。钱钟书举此句为例,以为长吉镂金刻玉,与法国诗人戈蒂埃同。
③银湾,即银河。晓转,指夜半银河渐东,转而至晓。一说,“晓转”,指光明如晓。
④“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句:鹭眠而听雁鸣,故惊醒而偶有飞起者。一说指群鸟寂然栖息,故下旬云波水轻涟,静而无声,非是。上句写静中有动;下句写动中有静,不可一以贯之。游溶,指溪水流动缓慢。不语,言水声之低小,非“无声”意。
⑤层岫回岑:指山势起伏曲折如龙,故日“复叠龙”。
⑥苦篁(huáng):苦竹。吟歌简,风吹篁竹,啸如歌吟。筒,竹管,箫笛均以竹管为之。
《溪晚凉》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天辞去官职,回到家中居住。然而,仅过了一年的时间,他便决定再次离开家乡,投身军旅生涯,并有所作为。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这年秋天,还在家中居住时所作。
这段背景揭示了李贺的一种不安定的生活态度。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中,似乎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诗歌创作的灵感。然而,不久之后,他又选择了离开家乡,投身战争,追求另一种创作的方式。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态度反映了李贺内心的矛盾和不满。他可能对官场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失望,因此选择了辞官回家。然而,他也无法满足于平凡的生活,渴望通过军旅生涯来寻找更多的刺激和冒险。
这段背景还暗示了李贺的创作动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他的离家和投身战争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以及更深入的人生体验。
总之,这段背景揭示了李贺的不安定生活态度和对创作的追求。他的辞官和投身战争都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诗歌创作的灵感。这种矛盾和不满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动力,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溪晚凉》创作背景详情»
的颜色,只能看到山势的轮廓。而近处的竹子,则因为月光的照射,显得清晰可见。远山近竹的对比,突出了夜晚的模糊和清晰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之词。他说:“秋夜的寂静,让我感到无限的思绪。”这里的“寂静”不仅指的是夜晚的安静,更是指内心的宁静和思考。秋夜的寂静让诗人的思绪得以自由流动,他可以尽情地思考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奥秘。而最后一句“万籁俱寂,唯有心声”,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他在寂静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和思考。
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美丽的秋夜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宇宙的无限。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也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溪晚凉》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