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注释:
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
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太平寰宇记》:“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
蓁(zhēn):同“榛”。榛子可食。
“杜鹃”句: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斜山:陡斜的山坡。
“泉脚”句: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
石磴(dèng):石级;石台阶。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
《老夫采玉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老夫采玉歌》是一首以唐代长安附近的蓝田县为背景的创作。蓝田县以产玉著名,而县西三十里的蓝田山,又被称为玉山。这座山的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被称为蓝田碧。然而,由于蓝田山的山势险峻,开采这种玉石变得十分困难,民工们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老夫采玉歌》正是以这样的背景为基础创作而成。这首歌描述了一位老者在蓝田山采玉的艰辛经历。他身穿破旧的衣衫,手持锄头,艰难地攀爬在陡峭的山路上。他不畏艰险,为了寻找那颗珍贵的碧玉,不断地挖掘、努力奋斗。然而,山势险峻,土石滑落,老者时常面临生命的威胁。但他并不退缩,他坚定地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找到那颗宝贵的碧玉。
这首歌通过描绘老者的艰辛经历,展现了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它表达了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同时,它也反映了蓝田县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玉石开采的艰辛过程,展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老夫采玉歌》以其独特的背景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通过歌颂老者的勇气和坚持,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它也让人们对蓝田县的玉石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向往和敬意。
《老夫采玉歌》创作背景详情»
《采玉行》是一首描写采玉民工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的诗歌。诗中通过对采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的徒劳和统治阶级的骄奢的叹惜和批评。诗中还通过描写老汉的饥寒之苦和对溪水的怨恨,展现了民工的悲惨境遇和对官府的不满。诗中还描绘了采玉人悬崖峭壁上的危险情景,以及老汉看到悬肠草时对儿女的思念和担忧。与韦应物的《采玉行》相比,李贺的《采玉行》更加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展现了民工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老夫采玉歌》赏析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